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问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
-
急性细菌性痢疾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基本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初期是急性卡他性炎症,后发展为假膜性炎,急性期有黏膜充血水肿、假膜形成,恢复期溃疡可愈合,肠道病变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和恢复情况有差异。
一、病变部位及基本病理变化
急性细菌性痢疾主要累及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初期表现为肠黏膜急性卡他性炎症,随后发展为特征性的假膜性炎。假膜由坏死的肠黏膜、炎症细胞和细菌等组成,呈灰白色或黄色,开始为分散的小片状,随后融合成大片。
二、不同阶段的具体病变表现
急性期:
黏膜充血水肿:肠黏膜血管扩张充血,黏膜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明显的黏膜充血水肿表现,且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体液平衡。成年患者若本身有肠道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也会加重黏膜的炎症反应程度。
假膜形成:随着病情进展,肠黏膜表面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可形成浅表溃疡。假膜的形成是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因素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坏死组织与炎性渗出物等混合形成。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假膜脱落形成溃疡后愈合相对缓慢,且发生肠道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增加。
恢复期:如果病情得到控制,溃疡会逐渐愈合,由再生的上皮覆盖而修复,一般不形成瘢痕或仅形成很浅的瘢痕,通常不会引起肠道狭窄等严重后遗症,但如果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恢复期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帮助肠道功能更好地恢复,儿童还需注意营养的补充以促进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要关注肠道功能恢复对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三、肠道病变导致的临床症状机制
肠道病变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腹痛是由于炎症刺激肠壁神经末梢引起;腹泻是因为肠黏膜炎症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分泌功能亢进,大量液体和电解质排出;黏液脓血便是因为肠黏膜坏死、溃疡形成,渗出的黏液、红细胞、白细胞等混合而成。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这些症状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腹痛等不适而表现为哭闹、精神萎靡等,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对腹泻导致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更为敏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处理。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