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痉挛型脑瘫的婴儿表现

痉挛型脑瘫的婴儿表现

2025年10月16日 14:42:11
病情描述:

痉挛型脑瘫的婴儿表现

医生回答(1)
  • 张忠浩
    张忠浩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向他提问

    痉挛型脑瘫婴儿有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肌肉紧张度增高、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姿势异常(仰卧、俯卧、站立行走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及伴随症状(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家长需及时带患儿就医,早期康复评估干预,护理中避免受伤并针对性康复训练,定期监测多方面情况以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肌张力异常

    1.肌肉紧张度增高:患儿的肌肉表现为持续的紧张状态,触摸肌肉时感觉较硬。这是由于痉挛型脑瘫主要是锥体系损伤,导致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下行纤维病变,使得肌肉的牵张反射亢进,从而引起肌张力增高。例如,下肢可能表现为内收肌紧张,导致双腿交叉呈剪刀样姿势;上肢可能出现屈肌张力增高,手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等。

    2.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当被动活动患儿的关节时,会感觉到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是因为肌肉痉挛所致。比如被动屈伸患儿的膝关节时,能感觉到比正常婴儿更大的阻力,随着病情的发展,这种阻力会逐渐加重,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异常:患儿仰卧时,头部常偏向一侧,下肢伸直,双下肢内收交叉,呈“W”型或“M”型姿势。这是由于下肢内收肌痉挛以及颈部肌肉张力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2.俯卧位姿势异常:俯卧位时,患儿不能正常抬头,胸部不能离开床面,头部偏向一侧,四肢肌张力异常导致身体不能保持正常的俯卧姿势平衡。

    3.站立和行走姿势异常:站立时,双下肢呈交叉状,脚尖着地,足跟不能着地,行走时呈剪刀步态,即双下肢交叉前冲,步伐小而慢,这是因为下肢肌肉痉挛影响了正常的步态模式,长期如此会进一步加重姿势的异常,影响行走功能的发展。

    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但痉挛型脑瘫婴儿的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6个月应消失,但痉挛型脑瘫婴儿可能在8个月甚至更晚仍存在。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后,对原始反射的抑制机制出现障碍。

    2.病理反射阳性:常见的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用棉签轻划患儿足底外侧缘时,大脚趾背屈,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这是由于锥体束受损,导致正常情况下被抑制的原始运动反射释放,从而出现病理反射。

    伴随症状

    1.智力障碍:约有2/3的痉挛型脑瘫婴儿合并智力障碍,这与脑部损伤累及智力发育相关区域有关。智力障碍可能表现为认知能力落后,如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迟钝,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差等。

    2.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延迟、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可能影响了语言中枢或与语言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语言功能发育异常。

    3.癫痫发作:约有1/3的痉挛型脑瘫婴儿伴有癫痫发作,尤其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较为常见。癫痫发作的类型多样,可能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而脑部损伤是导致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痉挛型脑瘫婴儿的这些表现,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患儿受伤,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等,并且要定期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智力、语言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干预方案。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