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区别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区别

2025年10月16日 16:31:50
病情描述: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区别

医生回答(1)
  • 宋燕燕
    宋燕燕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某些型别引起;手足口病有手、足、口腔斑丘疹疱疹等表现及相应全身症状,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口腔疱疹及相对低的发热等全身症状;两者发病年龄和流行季节有一定特点;均对症支持治疗,大多预后好但手足口病重症有风险;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密切关注病情。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组的一些型别,比如A2-A6、A8、A10等型。

    临床症状方面

    手足口病:

    皮疹表现: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好发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臀部也常受累。不同年龄患儿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可能因不会表达,更多表现为哭闹、流涎、拒食等。

    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左右,热程多为4-7天,少数患儿体温持续时间较长。有些患儿还可能出现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口腔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则10余个)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2-3日后疱疹破溃变为浅溃疡。

    全身症状:发热程度一般相对手足口病稍低,多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左右,热程1-4天,部分患儿也可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方面

    手足口病:

    发病年龄: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但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这与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接触病毒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春夏和夏秋季节为高发季节,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聚集性或暴发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

    发病年龄:同样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1-7岁儿童易患,婴幼儿也可发病。

    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也可在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出现局部聚集性发病情况。

    治疗与预后方面

    治疗:两者均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比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患儿年龄等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口腔疼痛影响进食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等保持口腔清洁。

    预后:两者大多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经过对症处理后,一般1-2周左右可痊愈。但手足口病中由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循环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而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需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比如观察体温变化、精神状态、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情况等。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尤其是手足口病中重症病例早期可能会有一些不典型表现,容易被忽视。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诊,密切监测病情,必要时给予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