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问
小儿消化性溃疡
-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临床特点随年龄而异,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饮食生活因素、遗传因素,临床表现分不同年龄段且有并发症,诊断靠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去除诱因,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规律生活,特殊人群婴幼儿要注意喂养及症状处理学龄儿童需规律作息饮食等并规范抗Hp治疗。
一、定义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其临床特点随年龄有差异。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小儿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引发炎症与溃疡,儿童Hp感染多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或不当使用NSAIDs可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增加溃疡发生风险。
3.饮食与生活因素:饮食不规律、长期摄入刺激性食物等可影响胃黏膜功能,增加溃疡发病几率;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对发病有一定影响。
4.遗传因素:部分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段差异
婴儿期:多为急性起病,常表现为呕血、黑便、拒食、贫血等,易被忽视,病情变化快。
幼儿期: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反酸等,腹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儿以哭闹为主要表现。
学龄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常有周期性上腹痛,疼痛多在空腹时发作,进食后缓解,可伴有反酸、嗳气等。
2.并发症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穿孔(突发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幽门梗阻(呕吐隔夜宿食等)等并发症相关症状。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小儿消化性溃疡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大小、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Hp抗原检测等,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以指导治疗。
3.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辅助诊断,但准确性较胃镜低,主要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儿。
五、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Hp阳性的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根除Hp,具体用药需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低龄儿童滥用。
2.保护胃黏膜:使用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促进胃十二指肠黏膜修复。
3.去除诱因:停用不必要的NSAIDs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饮食。
六、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Hp感染,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
2.合理用药:避免儿童滥用NSAIDs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须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并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3.规律生活:保证儿童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喂养时需注意方法,避免过急过快,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若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因其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
学龄儿童: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与饮食,家长应监督其合理用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与处理潜在的消化道问题。对于Hp感染儿童,需规范完成抗Hp治疗,以降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关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药物相关的胃肠道反应等,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