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狼疮性肾炎问
什么是狼疮性肾炎
-
狼疮性肾炎是SLE累及肾脏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异常有关,有肾脏及全身表现,通过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诊断,一般治疗配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否则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发病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SLE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例如,抗双链DNA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肾脏内沉积。
2.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也参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异常的T细胞可能会调节B细胞产生更多自身抗体,或者直接参与肾脏局部的炎症损伤过程。
临床表现
1.肾脏相关表现
蛋白尿:是常见表现之一,患者尿液中可检测到大量蛋白质,尿蛋白定量可能会明显升高。
血尿: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红细胞从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
水肿:由于肾脏对水钠代谢调节功能紊乱,可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高血压:肾脏病变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可引起高血压。
2.全身表现:患者还可能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其他全身表现,如面部红斑(典型的蝶形红斑)、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发热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受影响,女性患者相对较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状态可能影响病情,有狼疮性肾炎病史的患者如果不规范治疗或未注意生活管理,病情可能复发或加重。
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有助于初步判断肾脏受损情况。
自身抗体检测:如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的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及狼疮性肾炎的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对狼疮性肾炎的特异性较高。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
2.肾活检:肾活检是诊断狼疮性肾炎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组织的病理类型,如弥漫增生型、膜型、系膜增生型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狼疮性肾炎治疗及预后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有水肿时需限制钠盐摄入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保证营养均衡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类型等选择药物,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规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感染、骨质疏松等,免疫抑制剂可能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孕妇患者用药需权衡对胎儿和自身病情的影响等。
预后情况
狼疮性肾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的依从性等。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达到病情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预后也可能存在差异,儿童患者如果能得到有效治疗,部分可获得较好预后,但要注意长期随访观察生长发育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预后相对复杂。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