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症状问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胆红素一般低于257μmol/L,与母乳喂养不足致胎便排出延迟增加肠肝循环有关,新生儿一般状况好;晚发型生后5-7天出现,2-4周达高峰,胆红素可超257μ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持续母乳喂养时黄疸1-3个月才消退,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物质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有关,早发型主要在新生儿期,晚发型针对新生儿及小婴儿,二者性别无明显差异,早发型与母乳喂养量不足有关,晚发型与持续母乳喂养有关,家族中新生儿黄疸病史可能致晚发型有遗传易感性相关风险。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低于171μmol/L(10mg/dl),也有部分可达205μmol/L(12mg/dl),但通常不超过257μmol/L(15mg/dl)。其发生可能与母乳喂养不足,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从而增加肠肝循环有关。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除了黄疸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在年龄方面,主要发生于新生儿期,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母乳中某些成分的代谢能力有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如果母乳喂养量不足,可能会增加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风险;对于有母亲孕期相关病史的新生儿,如母亲孕期饮食、用药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但并非直接导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特定因素。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5-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浓度可明显升高,超过257μmol/L(15mg/dl),甚至可达342μmol/L(20mg/dl)以上,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继续母乳喂养时黄疸可持续1-3个月才逐渐消退。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有关。在年龄上主要针对新生儿及小婴儿;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持续母乳喂养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有家族中新生儿黄疸病史的宝宝,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相关风险,但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