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区别

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区别

2025年10月17日 10:34:42
病情描述:

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区别

医生回答(1)
  • 张萍
    张萍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向他提问

    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机制与子宫肌层损伤等有关,表现为经量多、经期长、进行性痛经等,靠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依情况用药物或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25-45岁多见,机制未明,病变累及多部位,典型症状为继发性进行性痛经等,靠影像学、血清学及腹腔镜诊断,治疗个体化,用药物或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可发生于任何育龄期女性,以25-45岁女性多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学说有种植学说,即经血逆流、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等。

    病变部位

    腺肌症:病变部位局限于子宫肌层,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可累及卵巢、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盆腔腹膜等多个部位,其中卵巢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80%的患者病变累及一侧卵巢,50%同时波及双侧卵巢。

    临床表现

    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开始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部分患者有不孕、性交不适等表现。妇科检查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或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

    诊断方法

    腺肌症: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B超检查可见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病变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像学检查中,阴道超声和盆腔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有帮助,尤其是MRI对盆腔内异症的诊断及评估病变范围价值较高。此外,血清CA125测定可轻度升高,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形态等,并可取组织活检确诊。

    治疗原则

    腺肌症:治疗应根据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而定。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个体化,症状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先采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