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深静脉血栓是什么

深静脉血栓是什么

2025年10月17日 21:27:40
病情描述:

深静脉血栓是什么

医生回答(1)
  • 贾伟
    贾伟副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向他提问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病症,发病与血液高凝、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好发于下肢深静脉等部位,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预防需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取栓等。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例如创伤、手术、妊娠、产后、恶性肿瘤等情况,会使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比如创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静脉血流滞缓: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等情况会导致静脉血流缓慢。例如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若长期卧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也会增加。

    血管内皮损伤: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入刺激性溶液等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二、好发部位

    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深静脉血栓的90%以上。其中以左下肢更为多见,可能与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有关。

    上肢深静脉:相对较少见,但在中心静脉置管、乳腺癌术后等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症状为单侧下肢突然发生的肿胀、疼痛,行走时加重,患肢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可呈暗红色。严重时可出现股青肿,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疼痛,皮肤发亮、发绀,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全身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等表现。

    上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上肢静脉压升高,严重时可出现上肢静脉回流障碍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筛查深静脉血栓的常用方法,可观察静脉管腔是否扩张、有无血栓回声、静脉瓣膜功能等情况。例如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静脉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流缓慢或中断。

    CT静脉造影(CTV):能清晰显示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和范围,对于诊断复杂部位的深静脉血栓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静脉系统,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也有较高的准确性。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患者、术后患者等,可采取早期活动、穿梯度压力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等预防措施。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流滞缓;梯度压力弹力袜可以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抗凝药物能抑制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溶栓治疗(如使用尿激酶等药物)、取栓治疗等。抗凝治疗是基础,通过抑制凝血过程来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溶栓治疗可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取栓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使用抗凝药物需要谨慎,因为某些抗凝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在医生的严密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老年人在治疗时也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