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2025年10月17日 18:19:15
病情描述: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医生回答(1)
  • 邹亚伟
    邹亚伟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向他提问

    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有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等病因,具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发育评估,早期诊断干预重要,高危新生儿需定期神经发育监测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方面

    出生前因素:孕妇孕期感染,如TORCH(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脑发育异常;孕妇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等;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影响胎盘供血供氧,进而影响胎儿脑发育。此外,遗传因素也占一定比例,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增加小儿脑瘫的发病风险。

    出生时因素:早产是小儿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容易发生脑损伤;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的概率也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导致胎儿脑部缺氧缺血,也是引发小儿脑瘫的常见原因;难产时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等机械性损伤,也可能损伤脑组织。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未得到及时治疗,胆红素沉积在脑部,可造成基底核等部位损伤,引发脑瘫;新生儿期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炎症侵犯脑组织,影响脑的正常发育;新生儿期严重颅脑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脑性瘫痪。

    临床表现方面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独坐等;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活动减少;或肌张力低下,肢体松软无力;运动姿势异常,如患儿可能出现剪刀步、足内翻、尖足等异常姿势,行走时呈踮脚尖、跛行等异常步态。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等。在仰卧位时,头常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四肢屈曲,头部不能抬起等。

    伴随症状:智力障碍,约2/3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癫痫发作,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口吃等;感知觉障碍,如患儿可能存在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精神行为异常,部分患儿可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孤僻等表现。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相关情况,包括孕期母亲健康状况、分娩情况、新生儿期疾病史等。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原始反射、姿势反射等情况。例如,正常新生儿应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姿势反射异常。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了解脑部结构情况,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出血、缺血缺氧性损伤等病变。例如,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的异常。

    发育评估:通过丹佛发育筛查量表等发育评估工具,评估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水平,判断是否存在发育落后及落后的程度。

    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尽可能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应进行定期的神经发育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