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问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
小儿脑瘫早期有多种症状,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异常姿势,如不同月龄运动发育迟于正常儿、有尖足等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和肌张力减低致肢体松软;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还有姿势异常性运动障碍,如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生长发育,对高危新生儿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异常及时检查评估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异常姿势:常见的有尖足,即患儿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足尖着地,这是由于小腿后侧肌肉痉挛所致;角弓反张,表现为患儿仰卧位时头向后仰,背肌痉挛使身体呈弓形;还有四肢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异常,如上肢常表现为内收、内旋,手握拳等姿势。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节,使得肌肉收缩和舒张失衡,从而形成特殊的异常体态。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患儿肢体时阻力增大。比如给脑瘫患儿活动上肢时,感觉到的阻力比正常儿童大很多。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肌张力升高。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其脊髓前角细胞及锥体束受损,导致肌肉牵张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减低: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感觉无力,像软面条一样。这可能是由于脑部运动中枢损伤后,对肌肉的支配和调节功能减弱,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低肌张力型脑瘫患儿在俯卧位时不能抬头,仰卧位时四肢处于外展外旋位,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存在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持续存在,患儿会一直紧紧握住他人手指,难以松开。这是因为脑部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原始反射的神经传导通路受阻,导致反射不能按时消失。
病理反射阳性:2岁以后正常儿童的巴氏征等病理反射应呈阴性,而脑瘫患儿可能出现病理反射阳性,如巴氏征阳性,表现为用棉签轻划患儿足底外侧缘,大脚趾向上翘起,其余脚趾呈扇形展开。这是由于脑部病变破坏了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得锥体束受损后出现异常的病理反射。
姿势异常性运动障碍
不自主运动: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如手足徐动,表现为四肢、面部出现缓慢、无目的、不规则的扭动,在进行有意识动作时,不自主运动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锥体外系受损,导致基底节功能异常,使得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增多。患儿在试图拿取物品时,手部会出现扭曲、颤抖等不自主的动作,影响其精细运动的完成。
共济失调:少数脑瘫患儿可能有共济失调的表现,如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步态不稳,左右摇晃,像喝醉了酒一样。这是由于小脑或其传导通路受损,影响了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功能。患儿在进行指鼻试验等检查时,会出现明显的动作不准确、误差较大的情况。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较为多样,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小儿在运动发育、肌张力、反射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小儿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儿的预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等,更要加强监测,早期识别脑瘫的早期症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争取宝贵时间。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