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核磁共振表现问
急性胰腺炎的核磁共振表现
-
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坏死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腺体积不同程度增大、轮廓规整,实质T1稍低、T2稍高信号,胰周脂肪间隙模糊、血管尚清晰;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实质T1片状低信号、T2部分高信号,胰周脂肪间隙有异常信号影、血管可能被包裹侵蚀。
一、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核磁共振表现
1.胰腺形态
胰腺体积可不同程度增大,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自身代偿能力相对较强,胰腺体积增大程度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但基本表现为胰腺整体膨隆。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形态特异性改变。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等)的患者,胰腺体积增大可能更为明显。而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时,胰腺体积增大的程度和速度可能与初次发作有所不同。在核磁共振上可见胰腺轮廓尚规整。
胰腺实质信号:T1加权像上呈均匀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稍高信号。这是因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胰腺组织水肿,细胞外液增多,T1加权像上水分多则信号低,T2加权像上水分多则信号高。不同年龄人群的胰腺实质信号差异不大,但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胰腺的细胞组成和水分含量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不过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基本也符合上述信号特点。
2.胰周情况
胰周脂肪间隙:T1加权像上可见胰周脂肪间隙模糊,这是由于炎症渗出累及胰周组织。对于儿童患者,胰周脂肪间隙的改变可能相对成人更容易恢复,但在有基础疾病或生活方式不良的儿童中,恢复可能会受到影响。性别因素对胰周脂肪间隙的影响不明显。有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胰周脂肪间隙模糊可能更为严重,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胰周血管:一般情况下胰周血管显示尚清晰,但炎症较重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胰周血管的受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血管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硬化等基础情况,在急性胰腺炎时,胰周血管受炎症影响可能相对更明显。
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的核磁共振表现
1.胰腺形态
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多不规则,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胰腺组织相对较软,坏死组织的影响可能使胰腺形态改变更为显著。性别差异在胰腺形态改变上无特殊体现。有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胰腺体积增大和形态不规则可能更为突出。有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胰腺形态不规则可能持续存在且有加重趋势。
胰腺实质信号:T1加权像上可见片状或大片状低信号区,这是胰腺坏死组织的信号特点;T2加权像上部分坏死区呈高信号,部分可能因蛋白成分较高等原因信号表现不典型。儿童患者的胰腺实质坏死信号表现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儿童胰腺的生理特点,坏死组织的信号演变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2.胰周情况
胰周脂肪间隙:胰周脂肪间隙内可见条索状、片状异常信号影,提示胰周有较多的渗出、坏死组织积聚。对于不同人群,胰周脂肪间隙的异常信号范围和程度不同。例如,长期吸烟的患者,胰周脂肪间隙的异常改变可能与不吸烟患者有所不同,吸烟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异常信号范围扩大。
胰周血管:胰周血管可能被坏死组织包裹、侵蚀,导致血管显示不清或形态异常。在老年患者中,血管本身存在病变的基础上,更容易出现胰周血管受影响的情况。有血管炎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急性胰腺炎时,胰周血管的改变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