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跟奶粉混合喂养的正确方式问
母乳跟奶粉混合喂养的正确方式
-
混合喂养应优先保证母乳摄入遵循按需与规律结合原则,喂养先母乳后奶粉并据情况定奶粉量,要预防乳头混淆、清洁器具、妥善储存母乳,早产儿依情况调整并精细化喂养,有特殊病史婴儿遵医生指导并监测相关指标。
一、混合喂养的基本原则
1.优先保证母乳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前6个月应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时应先喂母乳,让婴儿充分吸吮母乳以刺激母乳分泌,维持母乳量。母乳含丰富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营养成分及免疫保护物质,对婴儿健康至关重要,需尽量确保每日有一定次数母乳喂养。
2.按需喂养与规律结合:婴儿喂养遵循按需喂养原则,婴儿饥饿时会有觅食、吸吮手指等表现,此时先喂母乳,若母乳量不足再补充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粉。同时可逐渐建立相对规律喂养间隔,新生儿可能2-3小时喂养一次,随月龄增长间隔逐渐延长,但需依个体差异调整。
二、具体喂养顺序
1.先母乳后奶粉:每次喂养先将婴儿抱至母亲胸前,让婴儿吸吮一侧乳房,每侧乳房吸吮时间建议10-15分钟左右,确保婴儿吃到前奶(富含水分和乳糖)和后奶(富含脂肪和蛋白质),满足初期营养需求。若一侧乳房吸吮后婴儿仍未满足,再用奶瓶补充配方奶粉,且奶瓶奶嘴流速要合适,避免婴儿呛奶。
2.确定奶粉补充量:依据婴儿体重、月龄及饥饿表现确定奶粉补充量。新生儿初期每次补充奶粉量可能在30-60毫升左右,随月龄增加每次补充量逐渐增加,需观察婴儿消化情况,如有无腹胀、呕吐等,可通过观察婴儿排便情况判断,正常母乳喂养婴儿大便呈金黄色、糊状,补充奶粉后若大便干结、次数减少等,可能提示奶粉量补充过多,需适当调整。
三、混合喂养的注意事项
1.乳头混淆预防:为避免乳头混淆,母亲应尽量亲自喂养,减少使用奶瓶频率。若因特殊情况需使用奶瓶,应选与乳头质感接近的奶嘴,且在婴儿饥饿时先喂母乳再用奶瓶补充,让婴儿逐渐适应母乳吸吮方式。同时,奶瓶喂养时婴儿姿势与母乳喂养相似,避免因吸吮方式不同产生混淆。
2.奶瓶及器具清洁:每次使用奶瓶、奶嘴等器具后及时清洗消毒,防止细菌滋生。用专用奶瓶清洗剂清洗,然后用沸水烫煮或使用符合标准的奶瓶消毒器消毒,确保婴儿使用安全,避免因器具不洁致胃肠道感染等问题。
3.母乳储存与管理:母亲因特殊情况需储存母乳,使用清洁、密封母乳储存袋或储存瓶,储存于冰箱冷藏室(0-4℃)可保存24-48小时,储存于冷冻室(-18℃以下)可保存3-6个月。取用储存母乳时,注意解冻方法,可放冷藏室缓慢解冻或置流动温水中解冻,解冻后母乳不宜再次冷冻,应尽快喂给婴儿。
四、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混合喂养依出生体重、胎龄及消化功能调整喂养方案。先从少量母乳开始,再逐渐添加配方奶粉,配方奶粉选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其营养成分更适合早产儿生长需求。喂养中密切观察早产儿体重增长、精神状态及消化情况,因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对喂养耐受性低,每次喂养量和补充奶粉量更小,喂养间隔更短,需在医生指导下精细化喂养。
2.有特殊病史婴儿:有先天性胃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特殊病史婴儿,混合喂养严格遵循医生个性化指导。如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婴儿不能用普通配方奶粉,需选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苯丙酮尿症婴儿需用特殊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喂养中密切监测婴儿相关指标,如苯丙酮尿症婴儿定期监测血苯丙氨酸水平,据结果调整奶粉及母乳摄入比例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