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觉突然抽搐是怎么回事问
宝宝睡觉突然抽搐是怎么回事
-
宝宝睡觉抽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因素包括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和惊跳反射;病理因素有低钙血症、发热惊厥、癫痫等;环境因素是睡眠环境不适;新生儿和婴儿期宝宝出现睡觉抽搐需分别重视,家长要观察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就医并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
一、生理因素
(一)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婴儿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大脑皮层对下级中枢的抑制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在睡眠时,一些轻微的刺激,如外界的声音、光线变化等,可能会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引起抽搐。例如,新生儿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性较高,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容易出现泛化的放电现象,这是一种生理上的过渡阶段,随着宝宝月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
(二)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通常在宝宝受到突然的声音、震动等刺激时出现。表现为双臂伸直外展,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一般在3-5个月后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还不完善,当受到外界刺激时,神经传导容易出现暂时的紊乱,导致肌肉不自主抽搐样动作。
二、病理因素
(一)低钙血症
当宝宝体内血钙水平降低时,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多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因为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低钙抽搐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手足抽动,可伴有烦躁、睡眠不安、易惊等症状。血钙检测可发现血钙低于正常水平,离子钙降低更为明显。例如,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发生低钙抽搐的风险较高,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改善症状。
(二)发热惊厥
如果宝宝在睡觉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温在38.5℃以上时可能引发惊厥。这是因为发热会使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导致异常放电。发热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5岁的儿童,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可伴有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症状。一般在发热初期体温快速上升时容易发生,需要及时就医控制体温和惊厥发作。
(三)癫痫
如果宝宝频繁出现睡觉抽搐,且排除了生理和常见的病理因素,需要考虑癫痫的可能。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可通过脑电图等检查来辅助诊断,脑电图会发现异常的痫样放电波。癫痫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脑损伤等有关。例如,有家族癫痫病史的宝宝患癫痫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过于嘈杂、光线过强等都可能影响宝宝的睡眠,导致宝宝出现抽搐样表现。比如,温度过低时,宝宝的肌肉会不自主收缩来产热,可能表现为类似抽搐的动作;而温度过高时,宝宝可能会因为不适而出现神经兴奋性改变,引发抽搐样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出现睡觉抽搐需要特别重视,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抽搐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如果新生儿频繁抽搐或抽搐持续时间较长,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头颅超声、脑电图等,以排除脑部病变等严重情况。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和睡眠环境的舒适,避免不良刺激。
(二)婴儿期宝宝
婴儿期宝宝出现睡觉抽搐时,家长首先不要惊慌,应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将宝宝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然后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以预防低钙血症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要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宝宝睡眠的干扰。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