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该怎么办问
脑性瘫痪该怎么办
-
脑性瘫痪需早期诊断与评估,婴儿期出现相关症状或有高危因素者要及时就医全面评估;康复干预包括运动康复(物理、作业治疗)及营造良好康复环境;药物辅助治疗针对伴癫痫或肌肉痉挛等情况合理用药;家庭要做好护理与心理支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与精细护理康复。
评估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评估(如肌肉张力、运动发育里程碑完成情况等)、智力评估、感知觉评估等。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如GMFM(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等,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各方面功能受损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康复干预
运动康复
物理治疗:通过Bobath技术、Vojta技术等方法,改善患儿的肌肉张力和运动模式。例如,Bobath技术主要针对异常的肌张力进行调整,引导患儿获得正常的运动控制。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轻柔的手法和合适的训练方式,促进肌肉的正常发育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作业治疗:着重训练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进食、穿衣、书写等。在作业治疗中,会使用各种辅助器具和训练工具,帮助患儿逐步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学龄期的患儿,作业治疗还会结合学校生活的实际需求,训练患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技能。
康复训练环境:为患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且有利于康复训练的环境。如在家庭环境中,设置适合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的空间,确保地面平坦、无障碍物,方便患儿进行行走、站立等训练;在康复机构中,配备专业的康复训练设备和器材,如平衡训练器、肌力训练器械等,为患儿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
药物辅助治疗
药物选择: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根治脑性瘫痪,但对于伴有癫痫的患儿,可能会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儿的癫痫发作类型来确定,医生会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合理用药。对于存在肌肉痉挛的患儿,可能会使用巴氯芬等肌肉松弛剂,但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因为不同年龄的患儿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家庭支持与护理
家庭护理:家长需学习正确的护理方法,如帮助患儿进行体位摆放,预防肌肉挛缩和畸形。对于长期卧床的患儿,要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家长还应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例如,对于喂养困难的患儿,可采用特殊的喂养姿势和方法,如斜抱患儿进行喂养,避免呛咳。
心理支持:脑性瘫痪患儿的家长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家人、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儿积极面对疾病,培养患儿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可通过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帮助他们适应自身的身体状况,融入社会生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早产儿是脑性瘫痪的高危人群,出生后需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在纠正胎龄后,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尽早开展康复干预。因为早产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也属于高危人群,在护理和康复过程中要更加精细。要注意维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稳定,提供适宜的营养支持,促进其身体各项功能的良好发育。在康复训练方面,要根据低出生体重儿的身体状况和发育水平,制定个体化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避免过度训练对其尚未发育完善的身体造成损伤。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