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孤独症的几大特征问
宝宝孤独症的几大特征
-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障碍(婴儿期对亲人呼唤少回应、幼儿期难与同伴正常交往)、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展落后、语言运用异常)、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过度专注、有拍手等刻板重复动作)、对环境变化敏感(对生活环境微小变化反应强烈)。
幼儿期表现:到了幼儿期,孤独症宝宝往往难以与同伴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比如不会主动参与同伴的游戏,不能理解同伴之间的社交规则,像不会分享玩具等。这是因为他们在社交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上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在社交情境中不能正确解读他人的表情、肢体语言等社交线索。家长可以尝试为宝宝创造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观察其在互动中的表现,若持续存在社交互动困难,需进一步评估。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展落后:多数孤独症宝宝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可能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宝宝晚,比如正常宝宝1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叫爸妈,而孤独症宝宝可能到2-3岁甚至更晚才会开口说话。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是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功能异常,导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出现障碍。家长可以记录宝宝语言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如何时发出第一个有意义的音节、何时说出简单词语等,若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发育进程,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评估。
语言运用异常:即使部分孤独症宝宝能够说话,也可能存在语言运用的异常,例如语言缺乏交流性质,只是机械地重复他人的话语(模仿语言),或者语言内容与当时情境不匹配(刻板语言)。比如总是重复广告中的某句话,而不能根据当下的场景进行合适的语言交流。家长可以引导宝宝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训练,如描述身边的物品、表达自己的需求等,观察其语言运用是否符合正常的交流逻辑。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
兴趣狭窄:孤独症宝宝通常会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非常狭窄和刻板。例如只对旋转的物品、特定的数字或字母等着迷,长时间反复观看、触摸等。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推测,可能是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导致对特定事物产生过度的关注。家长可以观察宝宝日常关注的事物,若发现其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专注程度远超同龄儿童且持续时间过长,需考虑孤独症的可能性。
刻板重复行为:常见的刻板重复行为包括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原地转圈等无目的的重复动作。这些行为往往是固定模式的,宝宝会反复进行,难以被打断。这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回路异常,使得宝宝通过这些刻板行为来获得某种感官刺激或心理上的满足。家长要注意避免宝宝因刻板重复行为导致身体受伤等情况,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尝试引导宝宝改变这种行为模式,但要注意方法的温和性,避免强迫宝宝。
对环境变化的敏感
对生活环境微小变化的反应:孤独症宝宝对生活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比如家具的摆放位置改变、日常的作息时间调整等,都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焦虑、发脾气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难以接受环境的改变,打破了他们内心相对固定的秩序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若有必要的调整,要逐步进行,并提前给宝宝做好预告,让宝宝有适应的过程,以减少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