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入睡小窍门有什么问
快速入睡小窍门有什么
-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需调整光线、控制温度湿度;建立规律作息要固定睡眠时间、避免日间过长午睡;放松身心可通过深呼吸练习、冥想;睡前要远离电子设备、避免剧烈运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需安静舒适柔和光线等,老年人要营造环境、规律作息等,孕妇要左侧卧位、听轻柔音乐等以促进入睡。
控制温度与湿度: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湿度在40%~60%较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质量,而合适的湿度能让人感觉舒适,利于快速入睡。例如,有研究显示,当卧室温度处于20℃左右时,受试者的睡眠深度和持续时间都更理想。
建立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应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这样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律。比如,长期坚持固定睡眠时间的人群,其入睡时间会逐渐缩短,睡眠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避免日间过长午睡:如果日间午睡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可能会影响夜间的入睡,尤其是老年人,应尽量控制日间午睡时间在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30分钟,以保证夜间能够顺利入睡。
放松身心的方法
深呼吸练习:躺在床上,进行缓慢而深沉的深呼吸。吸气时,腹部慢慢隆起,胸腔扩张;呼气时,腹部收缩,胸腔回落。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的肌肉,平静神经系统,从而促进入睡。相关研究发现,进行深呼吸练习的人群在练习后心率变缓,身体紧张度降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
冥想:选择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冥想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进而有利于快速入睡。例如,长期进行冥想训练的人,其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未进行冥想训练的人群。
睡前避免刺激因素
远离电子设备: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人体的睡眠节律。有研究表明,睡前1小时接触蓝光1小时,会使入睡时间延长约20分钟,睡眠深度降低约30%。
避免剧烈运动:睡前2~3小时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人体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加快,体温升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平静状态,从而影响入睡。但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如瑜伽中的简单体式,有助于放松身体,为入睡做准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应营造安静、舒适且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避免日间过度兴奋,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可通过讲温馨的故事等方式帮助其放松身心,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对蓝光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干扰。
老年人:老年人的睡眠特点与年轻人不同,更要注重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作息。可在睡前用温水泡脚,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8~42℃为宜),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以免引起不适影响入睡。同时,老年人应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孕妇:孕妇在睡前可采取左侧卧位,以保证胎儿的血氧供应。可以通过听轻柔的音乐来放松身心,但要注意音乐的音量不宜过大。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孕妇的情绪状态对入睡影响较大,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快速入睡。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