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湿肺的鉴别问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湿肺的鉴别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湿肺在临床表现、胸部X线表现、发病机制、预后及特殊人群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多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致呼吸窘迫等,病情严重且可能有并发症;后者多见于足月儿或剖宫产儿,肺液吸收延迟,症状轻、自限,预后好。
一、临床表现差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于早产儿,出生后数小时内(一般6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且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呼气呻吟、青紫、鼻翼扇动和吸气性三凹征等。病情较重时,呼吸浅快,呼吸肌无力,胸廓活动减弱,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细湿啰音。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萎陷,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湿肺:多见于足月儿或剖宫产儿,症状较轻,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40-60次/分),但一般情况较好,呼吸窘迫呈自限性,大多在24-48小时内症状缓解。肺部体征相对较轻,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减低和粗湿啰音等。这是因为足月儿的肺液吸收延迟,肺液潴留于肺泡、间质和叶间胸膜处,影响气体交换,但肺组织结构无严重病变。
二、胸部X线表现差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早期两肺野普遍透亮度减低,内有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称为毛玻璃样改变;晚期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重者呈白肺,心缘、膈缘模糊不清。这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萎陷,充气不良,而充气的细支气管在周围萎陷肺组织的衬托下,形成支气管充气征。
湿肺:X线表现主要为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野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阴影,可伴有肺气肿,叶间胸膜或胸腔积液也较为常见。其病理基础是肺液吸收延迟,导致肺间质和肺泡内有液体潴留,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和斑片状阴影,肺气肿是因为部分肺泡过度通气。
三、发病机制差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导致肺泡逐渐萎陷,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出现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湿肺:主要是胎儿出生过程中,肺内液体吸收延迟所致。正常情况下,胎儿肺内含有一定量的液体,在出生后通过肺循环和淋巴管迅速吸收。若吸收延迟,肺内液体潴留,影响气体交换,但肺组织本身无实质性病变,随着液体逐渐吸收,症状可自行缓解。
四、预后差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早产儿病情相对较重,若能及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并加强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部分患儿可存活,但可能会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对于孕周极低的早产儿,预后相对较差。
湿肺: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短时间内肺内液体吸收后,呼吸窘迫症状消失,无后遗症,对生长发育一般无影响。
五、特殊人群考虑
早产儿: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足月儿,因为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更少,需要重点关注其出生后的呼吸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鉴别。而湿肺在早产儿中相对较少见,更多见于足月儿。
剖宫产儿:剖宫产儿发生湿肺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胎儿未经产道挤压,肺液吸收不充分有关,所以对于剖宫产儿出生后的呼吸状况要密切观察,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鉴别,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