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大概几岁能发现问
矮小症大概几岁能发现
-
不同年龄段矮小症的发现及排查情况不同,婴儿期较难早期发现,幼儿期发现身高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3百分位需警惕,学龄前期发现身高连续1-2年低于第3百分位或增长速度低于每年5cm需重视,学龄期发现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人且增长缓慢需及时就医排查,还需结合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幼儿期(1-3岁)
1-3岁幼儿身高每年增长约7-10cm左右。此阶段家长开始逐渐关注幼儿的身高情况,如果发现幼儿身高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以下,就需要警惕矮小症可能。例如,同年龄同性别的幼儿,大部分身高能达到90cm左右,而该幼儿只有80cm以下,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幼儿期家长可以定期为幼儿测量身高并与标准生长曲线对比,因为这个阶段身高增长速度相对稳定,能通过对比发现异常。
学龄前期(3-6岁)
3-6岁儿童身高每年增长约5-7cm左右。这个时期幼儿园会有体检,体检中身高测量是重要项目。如果儿童身高连续1-2年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或者身高增长速度低于每年5cm,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3岁男孩正常身高约96cm左右,若该男孩3岁时身高90cm,4岁时身高93cm,每年增长3cm,明显低于正常增长速度,就需要考虑矮小症的可能,这时候就应该带儿童到儿科或内分泌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检查,包括骨龄测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相关检查来明确是否患有矮小症。
学龄期(6岁至青春期前)
6岁以后儿童身高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每年增长约4-6cm左右。在学校体检或者家长日常观察中,如果发现儿童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比如同班级同性别儿童身高大多在120cm以上,而该儿童只有110cm以下,且身高增长速度缓慢,就需要及时就医排查矮小症。因为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进入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增长异常更容易被发现,此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如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情况等)、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生长激素相关指标等)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矮小症问题。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如曾有慢性疾病、长期营养不良等情况,更要密切关注身高增长情况,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矮小症的发生。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