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么回事问
脱肛是怎么回事
-
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不完全性和完全性脱垂等不同临床表现,小儿、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可通过肛门指诊等诊断,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还可通过保持良好排便习惯等预防。
发病机制
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儿骶骨弯曲度未完全形成,直肠较活动,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差;老年人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时会阴撕裂,年老体弱等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引起腹压增加的因素,使直肠黏膜下层组织松弛,直肠全层或部分脱出。
临床表现
不完全性脱垂:主要表现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厘米,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完全性脱垂:脱出物较长,可达10厘米以上,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方能回纳。若脱出的直肠黏膜发生嵌顿,可出现局部水肿、疼痛,甚至坏死。
不同人群特点
小儿:多为黏膜脱垂,3岁前有自愈可能,主要因小儿发育未完善,骶骨弯曲度小,直肠处于活动状态,且小儿常因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导致发病。小儿脱肛时家长需注意让小儿避免长时间蹲便,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提肛运动等辅助恢复。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肌肉松弛,脱肛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导致长期咳嗽,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脱肛。老年人发生脱肛后,恢复相对较慢,且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腹压增加。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盆底组织损伤,尤其是经阴道分娩的女性,更容易出现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松弛,从而增加脱肛的风险。此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也会使盆底组织变得薄弱,增加脱肛发生的可能性。
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以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情况;直肠镜检查可观察直肠内的情况;排粪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类型。
治疗与预防
非手术治疗:小儿脱肛多可通过保守治疗自愈,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便后及时复位等;成人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的直肠脱垂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和腹泻;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尤其是盆底肌肉的锻炼,如提肛运动,可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预防脱肛的发生。女性在产后要注意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