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直肠给药的危害问
小儿直肠给药的危害
-
小儿直肠给药存在药物吸收不确定、局部刺激风险、操作不当易损伤组织或增加感染几率等问题,且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个体差异更大、稳定性不足,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直肠给药需谨慎,医护人员操作要规范,家长需密切关注,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直肠给药以保障小儿健康。
一、药物吸收方面的潜在问题
小儿直肠给药时,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直肠黏膜的药物吸收面积相对有限,且不同小儿个体之间直肠黏膜的药物吸收能力差异较大,可能导致药物血药浓度波动较大,不能稳定地达到预期的治疗浓度,影响治疗效果。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小儿直肠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峰浓度和谷浓度差异明显,无法像预期那样精准地发挥药效。
二、局部刺激风险
直肠给药时,药物制剂可能对小儿直肠黏膜产生刺激。小儿直肠黏膜较为娇嫩,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者制剂质量不佳时,容易引起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直肠不适、疼痛、坠胀感等。比如某些栓剂制剂如果制备工艺不达标,可能会在插入直肠后对小儿直肠黏膜造成损伤,引发局部的炎症性改变。
三、操作不当引发的危害
1.损伤直肠组织:如果医护人员在进行直肠给药操作时,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可能会导致小儿直肠黏膜、肛管等组织的损伤,严重的可能引起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小儿的直肠管腔相对较窄,黏膜薄,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更需要精准轻柔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损伤。
2.增加感染几率:不规范的直肠给药操作可能破坏直肠的正常防御屏障,使小儿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直肠感染的风险。例如,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可能将外界的细菌带入直肠内,引发感染性炎症。
四、与其他给药途径对比凸显的问题
相较于口服给药等其他途径,直肠给药的药物吸收个体差异更大。口服给药时,药物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有相对稳定的过程,虽然也存在个体差异,但直肠给药受直肠局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更为显著。而且直肠给药的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不如静脉给药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方式稳定可靠,在一些需要快速起效、精准药物浓度控制的疾病治疗中,直肠给药的局限性导致其危害相对更突出地显现出来,因为不能及时、稳定地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可能延误病情治疗。
特殊人群(小儿)温馨提示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直肠给药需格外谨慎。医护人员在进行直肠给药操作前应充分评估小儿的身体状况,操作时要轻柔、精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规范。家长应密切关注小儿在直肠给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直肠不适、出血、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直肠给药,优先选择更适合小儿且更安全、稳定的给药途径,以保障小儿的健康,减少直肠给药可能带来的危害。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