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川崎病问
什么是川崎病
-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略多。发病有发热、皮肤黏膜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基础上感染原触发异常免疫反应有关,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急性期用丙种球蛋白等控制炎症,恢复期依冠状动脉病变采取相应措施,大多数预后良好,未治疗者易致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婴幼儿和有基础病史患儿需特殊关注。
发病症状表现
发热:通常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多在39℃-40℃以上,发热时间常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皮肤表现:发病初期手足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潮红,恢复期指、趾端会出现膜状脱皮;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常分布于躯干部,一般无疱疹及结痂。
黏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潮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直径常超过1.5cm。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川崎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感染原触发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全身血管炎症。感染因素方面,多种病原体如逆转录病毒、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可能参与,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好发人群及年龄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5岁以下儿童多见,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具备以下6条中的5条即可诊断:
发热5天以上。
双侧球结膜充血。
口唇潮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
手足硬性水肿,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1.5cm。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控制全身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常用药物为丙种球蛋白,大多数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发热等症状可缓解。对于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指用药后48小时仍发热,炎症指标无改善)的患儿,可考虑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或加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恢复期治疗:根据有无冠状动脉病变采取相应措施。如有冠状动脉扩张,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随访心脏超声,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情况;对于有冠状动脉瘤形成的患儿,除了抗血小板治疗外,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及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他治疗,如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等。
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可痊愈。但约15%-25%的未治疗患儿会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儿远期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及时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差,家长需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皮肤黏膜表现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患川崎病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有基础病史患儿:如果患儿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川崎病时治疗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川崎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