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根管治疗的过程是如何记录的问
牙科根管治疗的过程是如何记录的
-
术前需记录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时记录开髓、拔髓、根管预备、消毒、充填步骤,术后记录临床检查、影像学复查及患者医嘱来评估治疗效果与给出后续要求。
一、术前评估记录
1.患者基本信息:需完整记录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既往重要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药物过敏史。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血糖控制状况对根管治疗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考量治疗中的应激反应风险;儿童患者则需记录其配合程度及心理状态,便于调整治疗沟通方式。
2.主诉与现病史:明确患者就诊主诉,如牙痛、咬合不适等,及症状持续时长、加重或缓解因素。以牙痛为例,需记录疼痛性质(如自发痛、激发痛等)、发作规律等,以此精准判定患牙问题根源。
3.临床检查:详细记录患牙位置、牙体硬组织状况(龋坏深度、范围)、牙髓状态(牙髓充血、化脓或坏死等)、牙周情况(牙龈红肿、探诊出血等)及咬合关系。例如,发现患牙存在深龋且牙髓化脓时,需据此初步规划治疗步骤。
4.影像学检查:术前拍摄X线片,记录患牙根管数目、形态、长度及根尖周组织情况(如是否有阴影、骨质吸收等),为后续精准制定根管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治疗步骤记录
1.开髓:记录开髓时间、使用器械型号、开髓位置及范围,确保准确暴露根管口。例如,使用特定型号牙钻进行开髓操作时,需清晰记录相关参数,保障开髓操作的规范性。
2.拔髓:记录拔髓时间、牙髓状态(牙髓是否完整、有无残留),若牙髓坏死,需记录拔髓过程中是否顺利及有无出血等情况。如遇牙髓残留,需明确残留位置及处理方式。
3.根管预备:涵盖根管清洁与成形,记录使用的根管器械型号、根管预备方法(逐步后退法、冠向下法等)、根管长度确定方法(X线片测量、电子根尖定位仪测量等),及预备过程中是否出现根管偏移、穿孔等意外情况及对应处理措施。例如,采用电子根尖定位仪测量根管长度时,需记录测量值及操作细节。
4.根管消毒:记录使用的根管消毒药物及消毒时间。不同根管消毒药物有其作用机制,如使用氢氧化钙糊剂时,需准确记录其使用时长及相关操作要点,以保证消毒效果。
5.根管充填:记录根管充填时间、充填材料(牙胶尖+根管糊剂等)及充填方法(侧方加压法、垂直加压法等),确保根管充填紧密、严密,恢复患牙生理功能。
三、术后记录
1.术后临床检查:记录术后患牙疼痛、肿胀等情况及牙周组织状态,评估治疗效果。若术后患牙仍有明显疼痛或肿胀,需分析可能原因并采取相应后续措施。
2.影像学复查:术后拍摄X线片,记录根管充填情况(充填物是否到位、根尖周组织恢复情况等),判断根管治疗是否成功。若发现充填物未到位或根尖周仍有阴影,需考虑进一步处理。
3.患者医嘱:记录对患者的术后医嘱,如避免用患牙咀嚼硬物、保持口腔卫生、按时复诊等。针对特殊人群需个性化调整医嘱,儿童患者需强调家长监督其口腔卫生及复诊情况,以保障治疗效果及口腔健康长期维护。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