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怎么回事问
神经源性膀胱是怎么回事
-
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尿道储尿排尿功能异常的疾病,病因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有储尿和排尿期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间歇导尿、膀胱训练、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等。以脊髓损伤为例,当脊髓受损后,脊髓对膀胱的低级中枢调控被破坏,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失常。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等都可能累及支配膀胱的周围神经,影响膀胱的正常神经传导,进而引发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表现
储尿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因膀胱感觉功能异常,过早产生尿意而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发生急迫性尿失禁。
排尿期症状: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如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逼尿肌收缩无力,可能出现排尿费力,尿线变细,严重时尿液无法排出,导致尿潴留。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等。比如患者是否有脊髓损伤病史,糖尿病病程等。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张力,评估盆底肌群功能;进行膀胱叩诊判断膀胱充盈程度等。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手段,可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明确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以及尿道阻力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残余尿量等;磁共振成像(MRI)等可帮助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间歇导尿:对于尿潴留患者可定期进行间歇导尿,以避免长期留置尿管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尤其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是重要的膀胱管理方法。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等训练来重建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例如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排尿时间表,逐渐恢复膀胱的自主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如使用M受体拮抗剂缓解尿频、尿急等症状,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病情评估后的选择。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如膀胱扩大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手术目的是改善排尿功能或防止肾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上更倾向于优先选择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适当的膀胱训练等,且要密切关注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选择对全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在选择导尿方式时,要注意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加重其全身病情。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对排尿异常的耐受程度较低,需要更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此类患者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病变。在膀胱管理方面,除了常规的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措施外,要更加注重血糖的平稳控制,以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