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膀胱癌靶向药物有哪些

膀胱癌靶向药物有哪些

2025年10月21日 14:51:32
病情描述:

膀胱癌靶向药物有哪些

医生回答(1)
  • 杜传军
    杜传军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向他提问

    膀胱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和其他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类的贝伐珠单抗通过阻断VEGF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阿帕替尼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活性阻碍血管生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的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与PD-L1结合激活T细胞,纳武利尤单抗阻断PD-L1与PD-1结合解除肿瘤免疫抑制;其他靶向药物厄达替尼靶向FGFR家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存活,不同药物有各自适用情况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一、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

    (一)贝伐珠单抗

    作用机制: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阻断VEGF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少肿瘤血管生成,限制肿瘤的营养供应和转移。

    适用情况:用于晚期膀胱癌的治疗,常与化疗联合使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能改善晚期膀胱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等预后指标。

    特殊人群:孕妇使用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危害,需权衡利弊;哺乳期女性使用时应暂停哺乳;老年患者一般可使用,但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二)阿帕替尼

    作用机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碍肿瘤血管生成,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适用情况:适用于晚期膀胱癌患者在经过一线或二线化疗失败后的治疗。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对部分晚期膀胱癌患者有一定的肿瘤控制作用。

    特殊人群:老年患者用药时需谨慎,密切关注肝肾功能等指标;孕妇禁用,哺乳期女性用药需权衡对婴儿的影响。

    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靶向药物

    (一)帕博利珠单抗

    作用机制: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适用情况:用于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包括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新辅助或含铂化疗辅助治疗12个月内疾病进展的患者。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帕博利珠单抗能为合适的膀胱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提高缓解率。

    特殊人群:孕妇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应避免;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考虑对婴儿的风险;老年患者一般可使用,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需要更谨慎的监测和处理。

    (二)纳武利尤单抗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与PD-1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T细胞来攻击肿瘤。

    适用情况:用于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包括膀胱癌)。临床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能延长部分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等。

    特殊人群:孕妇禁用;哺乳期女性用药需暂停哺乳;老年患者用药时需关注自身基础疾病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三、其他靶向药物

    (一)厄达替尼

    作用机制:是一种激酶抑制剂,能靶向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包括FGFR1-4,通过抑制FGFR激酶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适用情况:适用于携带FGFR3或FGFR2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患者,这些患者在既往含铂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疾病进展。研究发现,厄达替尼对特定基因突变类型的膀胱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特殊人群:孕妇使用可能会导致胎儿损伤,禁止使用;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老年患者用药时需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影响。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