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是什么问
巨结肠是什么
-
巨结肠是小儿常见先天性肠道疾病,分先天性和继发性,新生儿期多有不排胎便、腹胀呕吐等表现,婴儿及儿童期有便秘、腹胀、消瘦发育迟缓等表现,可通过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测压诊断,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轻症或术前准备,含用泻药扩肛等)和手术(如根治性手术,术后需护理随访)。
一、分型
1.先天性巨结肠
常见类型:多是因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导致远端肠管(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神经节细胞缺如,肠管处于痉挛状态,近端肠管代偿性扩张。
发病年龄: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继发性巨结肠
病因:多由其他肠道疾病或损伤等因素引起,比如肠炎导致肠壁神经节细胞功能紊乱等情况,但相对先天性巨结肠来说发病率较低。
二、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表现
多数患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伴有腹胀、呕吐等症状。腹胀逐渐加重,可见肠型,呕吐物可含胆汁等。
对于女性新生儿,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可能症状出现时间或表现有一定个体差异,但总体也会出现不排胎便、腹胀等类似表现。
2.婴儿期及儿童期表现
随着年龄增长,患儿会出现便秘逐渐加重的情况,需依赖灌肠、使用开塞露等才能排便。同时,腹胀持续存在,并且腹部逐渐膨隆,营养吸收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消瘦、发育迟缓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
对于新生儿,直肠指检时拔出手指后,可诱发大量胎便和气体排出,腹胀随之缓解,这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方法。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直肠指检时,也可发现直肠远端痉挛,近端肠管扩张的相关体征变化。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肠管扩张,有液气平面,有助于判断肠管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对于婴儿和儿童,可通过X线检查了解肠道整体的形态和功能状态。
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巨结肠的重要方法之一。可见痉挛段肠管较短,近端肠管扩张,钡剂通过困难。通过钡剂灌肠可以清晰显示结肠的形态,对于确定病变的范围有重要价值。
直肠黏膜活检:取直肠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节细胞情况,若发现无神经节细胞即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直肠黏膜活检时,操作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谨慎进行,确保安全。
肛门直肠测压:通过测定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压力变化,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见内括约肌压力升高,且直肠肛管反射消失等异常表现,可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对于轻症患儿或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措施。包括使用开塞露、缓泻剂帮助排便,进行扩肛治疗等,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腹胀等症状。对于婴儿,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肠道。
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腹胀变化等,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果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见的有根治性手术,如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术)、直肠黏膜剥除肌鞘内结肠肛管吻合术(Soave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部分扩张的结肠,恢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术后护理:对于儿童患者,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同时,要关注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饮食,从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并且要定期随访,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排便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保障患儿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