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爱出汗是什么原因问
儿童爱出汗是什么原因
-
儿童出汗原因多样,有生理性、病理性及环境因素。生理性与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神经调节不完善有关;病理性包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环境因素有温度过高、衣着过厚;新生儿、婴幼儿、儿童期出汗各有注意事项。
活动量较大:儿童活泼好动,日常活动量相对较多。当孩子玩耍、奔跑、跳跃等时,身体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增多,机体就会通过出汗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保持体温正常。比如,一个3-6岁的儿童在户外玩耍半小时,其心率会明显加快,身体产热增加,出汗量也会相应增多。
神经调节不完善: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在睡眠时,迷走神经相对兴奋,而交感神经在醒着时兴奋性高,这就导致儿童在入睡后不久容易出现出汗现象,通常称为“生理性多汗”。一般1-3岁儿童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还不够成熟,这种因神经调节不完善引起的出汗较为常见。
病理性原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多发生在夜间,同时还常伴有夜间哭闹、枕秃、方颅等表现。研究表明,约80%以上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存在多汗的症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降低是其重要的生化指标,正常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应≥20ng/ml,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常低于10ng/ml。
感染性疾病:当儿童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败血症等时,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发热,发热时机体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从而出现多汗的情况。例如,儿童患肺炎时,除了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外,往往也会伴有多汗现象,此时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其他系统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会出现多汗的表现,尤其在活动后多汗更为明显。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儿,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亢进,也会出现多汗、烦躁、食欲亢进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降低。
环境因素
温度过高: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比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孩子的皮肤就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室内未开启空调,儿童穿着过多过厚的衣物,就容易因环境温度高而出汗较多。
衣着过厚:家长给儿童穿着过多过厚的衣物,会影响身体热量的散发,导致孩子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比如,冬天给幼儿包裹得过于严实,虽然是为了保暖,但却可能使孩子出汗过多。一般来说,儿童的衣着应比成人略薄一些,以孩子颈部温暖、手脚不凉为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出汗需特别关注,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环境温度稍高或包裹过紧都容易导致出汗。家长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衣着要宽松舒适,以纯棉材质为宜,及时观察新生儿出汗情况,若伴有精神萎靡、体温异常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婴幼儿:婴幼儿出汗时要注意及时擦干汗液,避免着凉。如果是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导致的多汗,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同时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儿童期:儿童期出汗若与活动量过大相关,要注意适当安排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是病理性出汗,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多汗,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