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小儿疝气与脐疝区别

小儿疝气与脐疝区别

2025年10月22日 11:15:09
病情描述:

小儿疝气与脐疝区别

医生回答(1)
  • 林继宗
    林继宗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向他提问

    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腹股沟疝发病在腹股沟区,与先天性解剖及腹内压增高有关,好发于男孩,1岁以下可观察,超1岁或嵌顿需手术;脐疝发病在脐部,由先天性因素及腹内压增高引起,好发于早产儿等,多数2岁内自愈,超4岁或脐环大需手术,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注意。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发病部位在脐部,是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啼哭、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便会由此处突出形成脐疝。

    临床表现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常在孩子哭闹、站立、行走或剧烈活动时出现,肿块可突出至阴囊或大阴唇部位,安静、平卧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腹腔。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腹痛等症状,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肿块会变得坚硬、压痛明显,孩子会出现剧烈哭闹、呕吐等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有半球形或球形肿物,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突出,安静平卧时缩小或消失。脐疝一般疼痛不明显,少数患儿可能会有局部坠胀感等。

    发病原因

    小儿疝气:多与先天性解剖因素有关,如男孩的精索在发育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闭,就容易形成腹股沟斜疝;另外,孩子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长期腹内压增高(如经常哭闹、便秘等)也是诱发因素。

    脐疝:主要是先天性因素导致,胎儿时期脐带脱落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在婴儿期,因腹壁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当腹内压力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就可从脐部突出形成脐疝。另外,婴儿时期经常啼哭、便秘等也可促使脐疝的发生。

    好发人群及处理差异

    好发人群:小儿疝气中腹股沟疝多见于男孩,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等;脐疝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经常啼哭、便秘的婴儿。

    处理差异:对于小儿疝气,1岁以下的婴儿有自愈的可能,可暂时观察,使用疝气带等压迫治疗,但要注意观察疝块情况,避免嵌顿;如果超过1岁仍未自愈,或发生嵌顿等情况,则需要手术治疗。而脐疝,大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可使用脐疝带压迫治疗,一般用宽胶布或弹性腹带围绕腹部,使脐部处于相对内陷状态,促进脐环闭合;如果年龄超过4岁仍未自愈,或脐环直径大于2厘米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这类孩子无论是疝气还是脐疝,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小心,避免孩子剧烈哭闹,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密切观察疝块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因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身体各方面发育相对更不完善,疝气或脐疝嵌顿等情况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更大。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孩子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处理疝气或脐疝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手术等操作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状况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孩子的整体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