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鞘膜积液和疝气的区别是什么

鞘膜积液和疝气的区别是什么

2025年10月22日 19:58:32
病情描述:

鞘膜积液和疝气的区别是什么

医生回答(1)
  • 王加勇
    王加勇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向他提问

    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发病部位相关,表现为阴囊等区囊性肿块,机制是分泌吸收失衡,检查有特征;疝气是脏器离开正常位置,常见腹股沟等疝,表现为可复性肿块,机制是腹壁薄弱加腹压高,检查有不同,小儿和老年人情况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附着于睾丸表面及精索部分的一层膜性囊,分为睾丸鞘膜、精索鞘膜等类型。常见于睾丸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增多所致。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包括斜疝和直疝)、股疝等,腹股沟斜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

    二、临床表现差异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小的鞘膜积液可无不适,当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和牵扯感。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平卧时积液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肿块又可出现。

    疝气: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直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入腹腔。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且疝囊颈较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容易发生嵌顿。

    三、发病机制不同

    鞘膜积液: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如分泌增多或吸收减少,就会导致鞘膜积液。例如炎症、外伤、肿瘤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鞘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

    疝气:主要是由于腹壁存在薄弱环节,同时腹内压力增高引起。比如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常见原因;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加上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使腹内压力增高,易发生腹股沟疝。

    四、超声等检查鉴别

    超声检查:鞘膜积液在超声下表现为阴囊或精索部位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可明确积液的范围和程度。而疝气在超声下可发现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疝环突出到疝囊内,能清晰显示疝环的位置、大小以及疝内容物的情况。

    特殊人群情况

    小儿:小儿鞘膜积液部分可在出生后1-2岁内自行吸收,若2岁后仍不吸收则需治疗;小儿疝气中腹股沟斜疝较多见,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因为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使用疝气带压迫疝环,但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密切观察疝块有无嵌顿情况;1岁以上的小儿疝气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鞘膜积液多与局部炎症、外伤等有关,治疗上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决定,若积液量少且无症状可观察,若积液量多或有症状则需手术;老年人疝气由于腹壁强度更差,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腹内压力,术后要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等,以减少疝气复发的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