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疝气吗问
鞘膜积液是疝气吗
-
鞘膜积液与疝气在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超声可助诊,儿童有自愈可能,成人视情况手术;疝气是脏器等离开正常位置,表现为可复性肿块,嵌顿可致严重后果,超声等可助诊,儿童需防嵌顿,成人一般需手术且要避免增腹压因素。
鞘膜积液:鞘膜是包绕睾丸的双层膜,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形成的。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同时带动两层腹膜形成鞘膜,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形成鞘膜积液。不同年龄段鞘膜积液的成因有所不同,婴儿型鞘膜积液多因鞘状突未闭合,腹腔液经未闭的鞘状突流入鞘膜腔所致;成人鞘膜积液则可能与炎症、外伤、肿瘤等因素有关。
疝气:疝气主要是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腹股沟疝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后天性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使得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区域突出到体表。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较大的鞘膜积液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如果是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积液可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
疝气:典型表现是在腹股沟区等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气发生嵌顿,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明显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嵌顿时间过长还可能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
影像学检查
鞘膜积液: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液性暗区以及鞘膜的情况,能明确积液的量、部位等,有助于与其他阴囊内病变鉴别。
疝气:超声检查也可用于疝气的辅助诊断,能发现腹股沟区等部位的异常疝内容物,对于判断疝的类型、有无嵌顿等有重要价值,此外,CT等检查也可在必要时用于进一步评估。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有一定的自愈可能,尤其是1岁以内的患儿,因为鞘状突有可能逐渐闭合。对于儿童鞘膜积液,要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以减少对病情的影响。如果鞘膜积液较大或2岁以后仍未自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疝气:儿童疝气多为先天性腹股沟疝,由于儿童腹壁肌肉等组织发育尚不完善,腹内压增高容易诱发疝气发作。要注意尽量避免孩子剧烈哭闹、剧烈运动等,防止疝气嵌顿。一旦发现儿童疝气肿块不能回纳,需紧急就医,因为儿童疝气嵌顿后肠管等组织缺血坏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成人
鞘膜积液:成人鞘膜积液如果是由炎症等因素引起,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较大的鞘膜积液影响生活质量的,可考虑手术治疗。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久坐、长时间站立等不良姿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对病情的不利影响。
疝气:成人疝气一般不能自愈,确诊后通常建议手术治疗。成人要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以降低疝气复发的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