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排尿性晕厥是怎么回事问
认识排尿性晕厥是怎么回事
-
排尿性晕厥是一种在排尿中或结束时发生短暂性意识丧失的现象,多见于男性中青年,与自主神经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发作时患者意识丧失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苏醒,有调整排尿方式、改善生活习惯等预防措施,发作时让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位,大多预后良好,少数频繁发作或有基础病者需关注。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是一种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现象,多为突然发生,可自行恢复,不留后遗症。一般多见于男性,尤其是中青年男性较为常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二、发病机制
(一)自主神经调节因素
人体在睡眠或蹲位等情况下,血压和心率会处于相对稳定但较低的水平,当突然起身排尿时,身体姿势发生快速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可能一时不能适应,导致血压骤降、心率减慢,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例如,有研究表明,排尿时膀胱收缩排空,会引起胸腔内压力骤减,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进而使脑血流量减少,增加了排尿性晕厥发生的风险。
(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部分人群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在排尿时,尤其是夜间起床排尿,身体从相对温暖的环境突然进入较冷环境,血管收缩和舒张调节失常,也容易导致脑部供血障碍。比如冬季夜间起床排尿时,血管收缩反应可能不能及时有效调节,使得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晕厥。
三、临床表现
(一)发作时表现
患者通常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可自行苏醒,苏醒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但可能会有短暂的头晕、乏力等不适。发作前可能没有明显先兆,部分人可能在发作前有轻微头晕、眼花等感觉,但往往难以察觉。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对于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来说发生排尿性晕厥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防止摔伤等意外。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排尿性晕厥可能会加重心脑缺血等情况,需要更加关注预防。
四、预防措施
(一)排尿方式调整
夜间起床排尿时,应先坐起片刻,适应一下体位变化后再缓慢站立排尿,避免突然起身。可以采取蹲位排尿,减少体位性血压变化的影响。比如从卧位或蹲位改为站立排尿时,分步进行能降低脑部供血不足的风险。
(二)生活习惯调整
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因为饮酒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增加排尿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另外,睡前少喝水,减少夜间排尿次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作几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家人可以在旁边给予协助,防止意外发生。儿童在排尿时家长要给予关注,教导正确的排尿姿势和注意体位变化,若有频繁发作的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
五、治疗与预后
(一)发作时的处理
当发生排尿性晕厥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位,这样有利于脑部血液供应恢复,一般患者可自行苏醒。如果患者长时间未苏醒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二)预后情况
大多数排尿性晕厥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的预防措施后,发作次数会减少甚至不再发作。但对于少数频繁发作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防止因反复发作导致意外损伤或加重基础疾病。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