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脸色发黄是怎么回事问
小儿脸色发黄是怎么回事
-
小儿脸色发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饮食中过多食用含胡萝卜素食物;病理性因素有肝脏疾病(如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血液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发现小儿脸色发黄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日常要合理喂养、密切观察小儿情况。
一、生理性因素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1.发生情况: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脸色发黄的情况,这是因为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氧分压升高,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堆积,引起皮肤、黏膜黄染。
2.特点: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二)饮食因素
1.过多食用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果小儿短期内大量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胡萝卜素在体内堆积,可使皮肤黄染,以面部、手掌、足底最为明显,但巩膜一般不黄染。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一)肝脏疾病
1.肝炎综合征:多由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患儿除了脸色发黄外,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呕吐、肝脾肿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病毒感染指标。
2.先天性胆道闭锁:多在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脸色逐渐发黄,同时大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色,尿液颜色加深。B超检查可发现胆道闭锁的征象,如肝外胆道缺如或闭锁等。
(二)血液系统疾病
1.溶血性贫血:常见的有ABO血型不合溶血病、Rh血型不合溶血病等。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出现脸色发黄,同时可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
(三)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新生儿或婴幼儿感染细菌等病原体后,可引起败血症,出现脸色发黄,同时伴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拒奶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当发现小儿脸色发黄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腹部B超等,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多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脸色发黄,则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小儿,避免小儿接触有害物质,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食欲等一般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