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保留灌肠法

保留灌肠法

2025年10月27日 10:36:47
病情描述:

保留灌肠法

医生回答(1)
  • 赵磊
    赵磊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向他提问

    保留灌肠法用于肠道感染治疗、镇静催眠等,需评估病情等准备38~41℃灌肠溶液及用物,依病情选体位如慢性痢疾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右侧卧位,插管轻柔并控深度,缓慢注药,操作前了解病史防肠道损伤,小儿插管轻柔,老年操作缓慢,嘱患者延长药液保留时间,观察反应,肠道感染按部位选卧位,操作遵无菌原则,依临床研究定溶液温度量,低龄儿童谨慎使用体现人文关怀与安全。

    一、定义与目的

    保留灌肠法是将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借助肠黏膜吸收实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于肠道感染治疗、镇静催眠等。

    二、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状态等,准备温度38~41℃的灌肠溶液,根据病情确定溶液量(肠道感染时量宜少,镇静时量少且温度偏低),备好灌肠筒、肛管等用物。

    2.体位选择:依病情定体位,如慢性痢疾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

    3.插管操作:润滑肛管后轻柔插入直肠,成人插入深度15~20cm,小儿7~10cm。

    4.药液注入:缓慢注入药液。

    三、注意事项

    1.病史评估:操作前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尤其肠道疾病史,防止肠道损伤。

    2.特殊人群照护:

    小儿:插管需格外轻柔,严格控制深度(7~10cm),避免肠道黏膜损伤。

    老年患者:肠道功能较弱,操作应缓慢轻柔,预防便秘加重等问题。

    3.药液保留:灌肠后嘱患者尽量延长药液保留时间,保障吸收效果。

    4.反应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腹痛、面色苍白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四、不同病情与体位关联

    肠道感染时,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卧位,如病变在乙状结肠、直肠,左侧卧位利于药液作用;病变在盲肠等右半结肠,右侧卧位更有利。

    五、循证要点

    操作需遵循无菌原则,溶液温度、量等依据临床研究确定,以确保患者舒适度与治疗效果,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谨慎使用保留灌肠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医疗安全。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