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肌肉性萎缩的定义与病因

肌肉性萎缩的定义与病因

2025年10月27日 15:23:59
病情描述:

肌肉性萎缩的定义与病因

医生回答(1)
  • 李小晶
    李小晶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向他提问

    肌肉性萎缩是因各种原因致骨骼肌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数目减少引起肌肉力量减弱、外观变瘦、肌力下降的病理状态,病因包括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致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及发育异常,后天性的神经源性如运动神经元病、废用性如长期制动、营养性如严重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性如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疾病性如恶性肿瘤癌性恶病质等。

    一、肌肉性萎缩的定义

    肌肉性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骨骼肌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数目减少,进而引起肌肉力量减弱的病理状态,可表现为肌肉外观变瘦、肌力下降等。

    二、肌肉性萎缩的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肌肉性萎缩,例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因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缺失所致,多见于男性儿童,从幼年时期开始逐渐出现肌肉无力与萎缩,其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基因缺陷使得肌肉无法正常合成抗肌萎缩蛋白,从而影响肌肉结构与功能。

    2.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肌肉组织形成障碍可引发先天性肌肉性萎缩,如胚胎期肌肉组织分化、增殖异常,导致出生后肌肉发育不完善,出现体积小于正常、功能受限等情况。

    (二)后天性因素

    1.神经源性因素:运动神经元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可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等,使得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受损,肌肉失神经支配后,因缺乏神经冲动的刺激,逐渐发生萎缩,常见于中老年人,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2.废用性因素:长期制动(如骨折后长时间固定)或肢体瘫痪(如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等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肌肉因得不到足够的使用刺激,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进而发生萎缩,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3.营养性因素:严重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E缺乏)等可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与生长。例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无法为肌肉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导致肌肉蛋白合成不足,出现肌肉性萎缩,常见于长期患病、营养不良的人群。

    4.内分泌紊乱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肌肉的代谢过程,导致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进而出现肌肉无力与萎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

    5.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肌肉毒性导致萎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其可能通过抑制肌肉蛋白合成等机制,使肌肉逐渐萎缩,在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需关注此风险。

    6.疾病因素: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恶病质可伴随肌肉性萎缩,肿瘤代谢产物等可影响机体代谢,导致肌肉分解增加、合成减少,多见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