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胆红素问
如何解释胆红素
-
胆红素主要源于衰老红细胞及组织中含铁卟啉酶分解,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将衰老红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生成胆绿素再还原为非结合胆红素(脂溶性强、与白蛋白结合运输),非结合胆红素运至肝脏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形成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强、可随胆汁入肠道),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经细菌作用生成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排出,小部分经肠肝循环,临床可依胆红素情况判断黄疸类型(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各有胆红素变化及尿胆红素、尿胆原表现)、评估肝脏功能,新生儿易生理性黄疸需监测,老年人代谢能力减退有肝胆病时胆红素异常风险增,有肝胆病史者需定期监测胆红素相关指标。
一、胆红素的来源
胆红素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约80%~85%来源于衰老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裂解释放的血红蛋白,其余15%~20%来自组织中含铁卟啉酶的分解(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等)。
二、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1.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衰老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分解,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作用下生成胆绿素,胆绿素进一步被还原为游离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脂溶性强,不溶于水,与血清白蛋白结合运输。
2.结合胆红素生成: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后,在肝细胞内被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强,可随胆汁排入肠道。
3.肠道代谢: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被逐步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尿胆原在肠道下段被氧化为尿胆素排出体外,小部分尿胆原经肠道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仅有少量尿胆原进入体循环,经肾脏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分类及特点
1.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与白蛋白结合运输,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故尿液中无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
2.结合胆红素:易溶于水,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可随尿排出,尿液中出现结合胆红素提示胆道梗阻等病变。
四、临床意义
1.判断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轻度升高,总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阴性。
肝细胞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
阻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非结合胆红素轻度升高,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2.评估肝脏功能:结合胆红素水平可反映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及胆道排泄情况,若结合胆红素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或胆道梗阻。
五、特殊人群特点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完善,易出现生理性黄疸,若胆红素过高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更应加强监测与管理。
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若合并肝胆疾病(如肝硬化、胆囊炎等),胆红素异常升高风险增加,需注意排查基础疾病,并关注药物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有肝胆疾病史人群:既往存在肝炎、胆结石、胆管癌等病史者,胆红素水平变化更具临床意义,需定期监测胆红素及相关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