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中风

中风

2025年10月27日 16:25:41
病情描述:

中风

医生回答(1)
  • 王晋扬
    王晋扬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向他提问

    中风即脑卒中分为缺血性(约占80%)和出血性(约占20%),危险因素包括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和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肥胖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等,出血性有突发剧烈头痛等,诊断靠头颅CT、MRI,治疗缺血性有时间窗内溶栓等,出血性有降颅压等,预防要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等需注意相应健康管理。

    一、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中风即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和出血性脑卒中(约占20%)。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脑血管被血栓等阻塞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局部脑组织损害。

    二、危险因素

    1.基础疾病:高血压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破裂或阻塞风险;高血脂可导致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阻碍血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引起血管病变,增加中风发生几率。

    2.生活方式: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过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进而提升中风发病概率;缺乏运动、肥胖会通过影响代谢等多方面因素增加中风发生风险。

    三、症状表现

    1.缺血性脑卒中:常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行走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表现。

    2.出血性脑卒中:多有突发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一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快速区分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组织的缺血改变。

    五、治疗原则

    1.缺血性脑卒中:若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同时可使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对于大血管闭塞等情况可能需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2.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清除血肿。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血脂患者要遵循医嘱进行降脂治疗;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并适当运动。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取;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维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发生中风,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女性: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需关注血压、血脂等情况,同时注意避免因更年期相关症状而忽视健康生活方式的维持。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管理,不得擅自增减药物或中断治疗,定期复诊评估病情控制情况。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