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产道异常性难产怎么诊断问
骨产道异常性难产怎么诊断
- 
                                                                        
                        
诊断骨产道异常性难产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骨盆外测量(髂棘间径、髂嵴间径、骶耻外径、坐骨结节间径);骨盆内测量(对角径、坐骨棘间径、坐骨切迹宽度);超声检查测量骨盆各径线及胎儿与骨盆关系;阴道检查直接触诊骨盆及胎先露与骨盆关系,综合各手段并考虑不同因素影响来诊断。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影响骨盆发育,有特殊职业或生活环境可能与骨盆异常相关。
病史:询问既往有无骨盆骨折、先天性骨盆发育畸形等病史,这些都可能导致骨产道异常。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观察产妇体型,如身材矮小、跛行等可能提示骨盆异常。
骨盆外测量
髂棘间径: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正常约23-26cm,若小于此值可能提示骨盆入口前后径狭窄。
髂嵴间径: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约25-28cm,此径线可间接反映骨盆入口横径的大小。
骶耻外径: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约18-20cm,该径线是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间接测量,若小于18cm提示骨盆入口前后径狭窄。
坐骨结节间径: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约8.5-9.5cm,若小于8cm,应加测出口后矢状径,若两者之和大于15cm,一般可经阴道分娩。
骨盆内测量
对角径:测量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约12.5-13cm,此值减去1.5-2cm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若对角径小于11.5cm,提示骨盆入口前后径狭窄。
坐骨棘间径: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约10cm,若此径线小于10cm,提示中骨盆狭窄。
坐骨切迹宽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正常约5.5-6cm(即能容纳3横指),若小于5cm,提示中骨盆狭窄。
超声检查
可以通过超声测量骨盆各径线,如测量胎儿与骨盆的关系,评估骨盆出口平面等,帮助判断骨产道是否存在异常以及胎儿能否通过骨产道。
阴道检查
可以直接触诊骨盆情况,了解骨盆形态、骨产道有无狭窄、畸形等,同时判断胎先露与骨盆的关系。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盆内外部测量、超声检查及阴道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骨产道异常性难产。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对骨产道异常性难产诊断的影响,例如年轻女性骨盆发育异常的诊断需更细致排查,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相关的骨盆改变要重点关注等。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