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2025年10月28日 18:22:51
病情描述:

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医生回答(1)
  • 伍妍
    伍妍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向他提问

    拔牙后出血原因包括局部的炎性肉芽组织残留、软组织撕裂、牙槽骨骨折、小血管破裂、创口感染及全身的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处理有局部压迫止血、药物止血、缝合处理、牙槽骨处理,全身控制高血压、治疗血液疾病、治疗肝肾疾病,特殊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拔牙前控压、后监测,血液疾病患者术前评估沟通、术后加强护理,儿童患者需家长协助压迫止血防不良行为致出血不止及时就医。

    一、拔牙后出血的原因

    1.局部因素:

    炎性肉芽组织残留:拔牙后牙槽窝内若残留炎性肉芽组织,会干扰凝血块正常形成,引发出血,常见于拔牙操作未彻底清理牙槽窝的情况。

    软组织撕裂:拔牙过程中牙龈组织发生撕裂,若未及时缝合或缝合不紧密,易导致出血,多因拔牙器械操作不当或牙齿位置特殊所致。

    牙槽骨骨折:拔牙时施加力量不当可造成牙槽骨骨折,骨折部位影响创口愈合进而引发出血。

    小血管破裂:拔牙后牙槽内小血管未得到妥善处理,会持续出血,这与拔牙时对血管的损伤程度相关。

    创口感染:拔牙后创口感染会破坏凝血块,引发出血,一般在拔牙后3-4天出现,表现为创口红肿、疼痛伴随出血。

    2.全身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拔牙后易因血压波动致使创口出血,尤其常见于本身有高血压病史且未规律服药者。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拔牙后出现不易止住的出血情况。

    肝肾疾病:肝肾疾病可影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凝血功能异常,增加拔牙后出血风险。

    二、拔牙后出血的处理

    1.局部处理:

    压迫止血:让患者咬住无菌棉球或纱布,持续压迫创口30-60分钟,通过压迫促使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目的。

    药物止血:若压迫止血无效,可局部应用凝血酶海绵等药物促进凝血。

    缝合处理:针对软组织撕裂导致的出血,需重新缝合创口,恢复牙龈组织完整性来止血。

    牙槽骨处理:对于牙槽骨骨折引起的出血,若骨折片影响创口愈合,可能需要进行牙槽骨复位固定等操作。

    2.全身因素处理:

    高血压控制:及时监测高血压患者血压,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使血压稳定在合适范围,减少因血压波动引发的出血。

    血液疾病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针对具体疾病治疗,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补充血小板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以控制出血。

    肝肾疾病治疗:积极治疗肝肾疾病患者的原发疾病,改善凝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血问题。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拔牙前严格控制血压,拔牙后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保持心情平稳,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压骤升导致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拔牙前充分评估凝血功能,与血液科医生充分沟通,拔牙后加强创口护理,定期复查凝血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儿童患者:儿童拔牙后出血需家长协助,固定棉球压迫止血,避免儿童哭闹、吸吮创口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行为,若出血不止应及时就医。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