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问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
-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如血培养阳性、心内膜受累证据和次要标准如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滥用史、发热、血管现象、免疫性现象、超声心动图符合但不符合主要标准的表现,诊断流程是综合判断具备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具备5项次要标准可诊断,不典型病例需多次血培养、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进一步明确,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需密切随访动态评估有基础心脏疾病儿童出现相关情况应高度怀疑尽快检查。
一、主要标准
1.血培养阳性
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血液循环特点,血培养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确保样本采集的准确性。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心脏手术史的人群,血培养阳性更具提示意义。
2.心内膜受累证据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脓肿等心内膜受累表现。经胸超声心动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于肥胖、胸廓畸形等患者可能受限,此时可考虑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儿童中,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检查参数,确保图像清晰以准确发现心内膜受累情况。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的儿童,更要密切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内膜情况,因为这类人群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二、次要标准
1.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滥用史
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或者有静脉药物滥用史。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需要关注其心脏情况,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静脉药物滥用者由于接触污染的注射器等,感染风险增加。
2.发热
体温大于38℃。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表现,但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特点,低热可能更易被忽视,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不同年龄的儿童正常体温范围不同,如新生儿正常体温在36-37.3℃,婴幼儿稍高,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
3.血管现象
如微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等血管相关表现。血管现象的出现提示感染可能累及血管系统,对于有这些血管表现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排查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不同性别患者中,血管现象的发生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由于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血管现象的表现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4.免疫性现象
如类风湿因子阳性、Osler结节等。免疫性现象的出现与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对于有这些免疫性表现的患者,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在儿童中,免疫性现象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也需要引起重视。
5.超声心动图发现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不符合主要标准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发现的一些可疑但不满足主要标准的心内膜受累表现,也属于次要标准。对于这类情况,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三、诊断流程
1.综合判断
根据主要标准、次要标准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具备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具备5项次要标准,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多次血培养、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随访和动态评估,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儿童,一旦出现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情况,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尽快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