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问
急性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致心肌坏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诱因包括剧烈运动等,典型症状为持久胸骨后痛等,非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可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诊断,治疗有再灌注及药物治疗,预防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老年人机体代偿差需密切监测,女性症状不典型易误诊要早就诊,有基础病史人群需严格控相关指标并遵方案用药复诊。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坏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
二、病因
主要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致血管完全闭塞,使心肌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其他诱因包括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吸烟等可促使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
三、症状
1.典型症状:出现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无法缓解,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还可能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濒死感等。
2.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尤其女性、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难、晕厥等,易被忽视。
四、诊断
1.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特征性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
2.心肌酶谱检测:肌钙蛋白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五、治疗
1.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直接开通闭塞血管),是恢复心肌灌注的关键措施。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以防止血栓再形成、稳定斑块等。
六、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通过药物及生活方式干预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适度运动,维持合理体重;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下降,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2.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误诊,需提高警惕,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早就诊。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心肌损伤及并发症风险;同时要遵循基础病的治疗方案,规律用药,定期复诊。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