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问
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涉及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管造影检查。临床需关注症状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影像学有超声、CTA、MRA等,DSA是诊断金标准。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如老年女性可能因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患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2.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有无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史等,这些因素对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脂检查: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指标。一般来说,TC正常参考值为2.9~6.0mmol/L,LDL-C正常参考值<3.4mmol/L,HDL-C正常参考值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当这些指标异常时提示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FPG)≥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动脉粥样硬化,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同型半胱氨酸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正常参考值为5~15μmol/L,升高时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可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IMT<0.9mm,IMT在0.9~1.1mm为内膜增厚,≥1.1mm为斑块形成。通过颈动脉超声还能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稳定性等,斑块分为软斑、硬斑等,软斑易脱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事件。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老年人群IMT相对更容易增厚。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帮助判断脑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痉挛等情况。当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时,血流速度会发生改变,如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等。
2.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可以发现脑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等,对于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脑动脉成像的清晰度较高,能更准确地显示脑动脉的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尤其对于后循环脑动脉的显示优于CTA,在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时能提供详细的血管形态学信息。
四、血管造影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显示脑动脉的病变部位、程度、范围等,能清晰看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