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问
异位性皮炎
-
异位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相关,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过敏原检测、皮肤活检诊断,治疗包括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护理要点。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段表现
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好发于面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渗出明显,剧痒,患儿常搔抓,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
儿童期:可由婴儿期演变而来或直接发病,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好发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苔藓样变;痒疹型多见于四肢伸侧,为散在性丘疹,直径1-5mm,肤色或淡褐色,质硬,瘙痒剧烈。
青少年及成人期:皮疹多局限,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好发于颈部、肘窝、腘窝、眼睑、手背等部位,皮肤干燥、肥厚、粗糙,瘙痒难耐,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等。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典型皮肤表现,如婴儿期面部的红斑、渗出,儿童期四肢屈侧的苔藓样变等进行初步判断。
过敏原检测: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查找过敏原,有助于明确诱发因素,如尘螨特异性IgE阳性提示对尘螨过敏,在日常护理中需避免接触尘螨相关物品。
皮肤活检:必要时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改变,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基础护理
皮肤保湿: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如凡士林软膏等,保持皮肤水分,每天可多次涂抹,尤其在洗澡后立即使用,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婴儿期皮肤娇嫩,选择保湿剂时要特别注意其安全性,避免含有刺激性化学物质。
避免刺激因素: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50%-60%为宜;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尘螨、动物毛发等。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选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但儿童使用时需注意激素的浓度和使用时间,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慢性期皮肤肥厚时可选用封包治疗,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后加封保鲜膜,增强药物吸收,但要注意监测局部皮肤反应。
系统药物治疗: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及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但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婴儿期患者:婴儿皮肤薄嫩,护理时动作要轻柔,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水温不宜过高,37-38℃为宜;选择温和的婴儿专用沐浴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尿布区要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相关性异位性皮炎加重。
儿童期患者:要加强对患儿的心理疏导,因为皮肤瘙痒和外观改变可能导致患儿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在学校中,老师要了解患儿病情,协助做好皮肤护理,如提供保湿产品方便患儿在学校使用等。
青少年及成人患者:要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坚持规律用药和皮肤护理;提醒患者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在用药方面,要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定期复诊,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