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何谓核黄疸

何谓核黄疸

2025年10月31日 16:10:25
病情描述:

何谓核黄疸

医生回答(1)
  • 肖英莲
    肖英莲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向他提问

    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是因未结合胆红素通过新生儿不完善血脑屏障沉积中枢特定部位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及损害,新生儿期血脑屏障不完善时高浓度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高危因素有新生儿溶血病、窒息缺氧、感染、酸中毒,早期有嗜睡等表现,进展期有肌张力高等,诊断靠高胆红素血症病史、神经系统症状及血清胆红素测定,早产儿和有溶血因素者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并尽早干预优先非药物降低胆红素保障健康减少风险。

    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是因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如基底神经节、丘脑、海马回等),引发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及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发生机制

    新生儿时期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显著升高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未结合胆红素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会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与功能,进而导致神经细胞受损。

    高危因素

    新生儿溶血病: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可使新生儿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

    窒息、缺氧: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同时加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利于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且炎症状态可能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

    酸中毒:酸中毒环境能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解离,使更多游离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新生儿可出现嗜睡、喂养困难、吸吮无力、肌张力减退等,此阶段如能及时干预,部分可恢复。

    进展期表现:随后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抽搐、发热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后遗症:存活患儿可能遗留手足徐动症、听力障碍、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

    诊断依据

    高胆红素血症病史:明确新生儿存在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的情况。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上述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是重要诊断依据。

    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早产儿:早产儿血脑屏障更不完善,且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需更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升高需尽早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

    存在溶血因素的新生儿:如ABO或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应加强胆红素监测,及时阻断溶血进程,降低未结合胆红素水平,预防核黄疸发生。

    需强调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手段降低胆红素,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以患儿舒适度为考量标准进行护理与治疗,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健康,减少核黄疸及其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