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蚕豆病怎么回事问
新生儿蚕豆病怎么回事
- 
                                                                        
                        新生儿蚕豆病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的溶血性疾病,因G-6-PD缺乏,食用蚕豆等氧化性物质可诱发溶血,有溶血发作、不同溶血程度等临床表现,通过G-6-PD活性测定等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家族史筛查、避免接触诱因预防,治疗需去除诱因、纠正贫血、对症支持,新生儿护理要注意皮肤、喂养、病情监测等,早期诊断、避免诱因、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可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定义 新生儿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种类型,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的溶血性疾病。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者发病,女性杂合子者多为携带者。 二、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可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正常水平,GSH能保护红细胞膜、血红蛋白免受氧化物质的损害。当新生儿体内缺乏G-6-PD时,红细胞易被氧化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而蚕豆中含有某些氧化性物质,食用后可诱发新生儿发生溶血反应。 三、临床表现 1.溶血发作时表现:新生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或酱油色等。严重时可出现贫血加重、肝脾肿大等情况。部分新生儿可能伴有发热、精神萎靡、拒奶等全身症状。 2.不同溶血程度表现:轻度溶血时,黄疸可能相对较轻,一般情况尚可;重度溶血时,黄疸进展迅速,可能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严重缺氧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G-6-PD活性测定:是诊断蚕豆病的关键指标,患儿G-6-PD活性明显降低。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降低,正常新生儿还原率大于75%,蚕豆病患儿还原率显著降低。 荧光斑点试验:正常红细胞在该试验中会出现荧光,蚕豆病患儿荧光减弱或消失。 五、预防措施 1.家族史筛查:对于有蚕豆病家族史的夫妇,应进行产前基因诊断,若胎儿为患病男婴或纯合子女婴,可考虑适时终止妊娠。 2.避免接触诱因:新生儿出生后应避免接触蚕豆及其制品,同时要避免接触具有氧化性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某些解热镇痛药等),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家族蚕豆病病史。 六、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立即停止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物质,如停止食用蚕豆等。 2.纠正贫血:轻度溶血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新生儿,通过去除诱因后可能自行恢复;中重度溶血时,可能需要输注红细胞等纠正贫血,以改善缺氧状况。 3.对症支持:对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可采用光照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有发热、感染等情况的,要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维持内环境稳定。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要点 1.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因为黄疸时皮肤相对脆弱,容易继发感染。 2.喂养护理: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维持正常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新生儿的恢复。若新生儿出现拒奶等情况,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3.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黄疸变化、贫血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总之,新生儿蚕豆病是由于G-6-PD缺乏引起的溶血性疾病,通过早期诊断、避免诱因、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可以改善新生儿的预后,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