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

2025年11月04日 13:20:33
病情描述: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

医生回答(1)
  • 王玉芳
    王玉芳副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向他提问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发生机制与红细胞寿命短、肝脏代谢功能未熟致胆红素积聚有关,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12.9mg/dl等,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特殊病史新生儿情况需特殊关注。

    发生机制: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且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红细胞破坏产生较多的胆红素,而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出现时间: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早,消退时间可能稍晚,一般可延长到2-4周消退。

    黄疸程度: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12.9mg/dl(221μmol/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15mg/dl(257μmol/L)。且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幅度一般不超过5mg/dl(85μmol/L)。

    特殊人群情况

    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较足月儿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消退时间也更晚,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过高的胆红素可能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等造成影响。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更不完善,发生生理性黄疸时也需要加强监测,警惕胆红素升高引发不良后果。

    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如有窒息、感染等情况的新生儿,其生理性黄疸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黄疸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黄疸异常。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

免费向医生提问
立即提问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