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问
如何区分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
-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胆红素代谢特点相关,一般情况良好,值在正常范围;病理性由多种原因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出现早、程度重等表现,可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等检查鉴别,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基础疾病新生儿更易出现病理性黄疸且需更重视监测与处理。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而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等原因,导致胆红素代谢特点使得胆红素产生相对较多、排泄相对较慢,从而出现的黄疸。足月儿一般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多种原因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而且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关表现,如感染时可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等,胆道闭锁时可伴有陶土样大便等。
三、相关检查鉴别
血清胆红素测定: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在正常范围的生理性波动内,病理性黄疸则超出正常范围且有相应的动态变化特点。
血常规:如果是溶血性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血常规可出现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多等表现;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异常等。
血型检查:对于考虑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的病理性黄疸,需要进行母婴血型检查,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
肝功能检查:病理性黄疸时肝功能相关指标可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可反映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的情况。
胆道超声:对怀疑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观察胆道的形态结构等。
四、特殊人群情况
早产儿: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生理性黄疸时也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其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且更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于早产儿黄疸的监测要更加严格,一旦胆红素水平接近相关预警值就要积极干预。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更大,且病情变化更快,需要更精细地监测黄疸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等的新生儿,其肝脏功能和整体状况受基础疾病影响,更容易出现病理性黄疸,且黄疸相关的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黄疸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