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怎么回事问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怎么回事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可由生理性因素如妊娠中晚期致相对性降低、剧烈运动或寒冷刺激致暂时分布改变引起,病理性因素包括病毒等感染影响骨髓或致破坏增加、血液系统疾病使生成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破坏增多、药物抑制或免疫机制致减少、脾功能亢进致截留破坏增多,儿童感染常见需观察感染症状,孕妇中晚期生理性多无需特殊治疗但需产检等,老年人群需警惕感染并注意防护及排查病理性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
(一)妊娠中晚期
女性妊娠中晚期时,机体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性降低,这是孕期的一种常见生理现象,一般分娩后可逐渐恢复正常范围。
(二)剧烈运动、寒冷刺激
短时间内剧烈运动或受到寒冷刺激后,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等机制,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分布改变,出现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情况,去除相关刺激因素后多可恢复。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人体后,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或导致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加,从而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常伴有发热、乏力等感染相关症状。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实验室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
2.其他病原体感染:某些严重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这与病原体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及对骨髓造血的影响有关。
(二)血液系统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造血功能衰竭,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同时常伴有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出现贫血、出血等表现。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出现异常克隆性增生,导致无效造血,中性粒细胞生成受影响,进而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患者可能有贫血、感染、出血倾向等。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中性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常伴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典型表现,如皮疹、关节痛等。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例如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等)会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等)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使用这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常规。
(五)脾功能亢进
脾脏功能亢进时,会过度截留和破坏中性粒细胞,使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百分比降低,常见于肝硬化等疾病导致脾肿大的情况。
三、不同人群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的常见原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若儿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需密切观察有无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注意加强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必要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二)孕妇
妊娠中晚期出现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多为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血常规及胎儿发育情况,同时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若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需警惕感染等情况,应注意保暖,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口腔、皮肤清洁,若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因素。
本文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创作,著作权属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高血糖能吃红薯吗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上是格外注意的,如果不注意饮食,...
- 传说中的抗癌食物 真的存在吗
- 5类人不宜常吃鸡蛋 尤其是这种人
- 肚脐的泥抠不得 抠着抠着就有大问
- 一份简单早餐背后的杀机
- 胃不好应该多吃面条 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