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良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男,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医学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专业28年,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擅长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 连续几天拉肚子是癌症吗

    连续几天拉肚子不一定是癌症,非癌症相关常见原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肠道)、饮食因素(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药物因素(某些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腹泻);癌症相关可能是肠道肿瘤或其他部位癌症转移至肠道引起,出现连续几天拉肚子情况,轻时调整饮食观察,严重或伴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非癌症相关的常见原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腹泻。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学校、社区等人群聚集场所,可导致突然发作的腹泻,常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些,一般病程呈自限性,多数一周左右可恢复。 细菌感染: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比如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有关,可引起腹泻,严重时可能有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由于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肠道也会导致腹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有生食习惯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不同年龄均可感染。 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生冷食物,如大量吃冷饮、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等,可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或者进食过多油腻食物,超过了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会导致腹泻,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因不良饮食而出现,儿童若家长喂养不当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食物过敏:部分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可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儿童相对常见,一些成人也可能因后天形成乳糖不耐受而在进食相关食物后出现腹泻。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引起腹泻副作用,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老年人由于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抗生素后更易出现菌群失调相关腹泻。 癌症相关的可能原因 肠道肿瘤:例如结直肠癌,肿瘤生长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及吸收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泻症状,还可能伴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这类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但也不是绝对,各年龄均可发病。不过仅靠腹泻这一症状不能确诊结直肠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肠镜、病理活检等进一步明确。 其他部位癌症转移至肠道:其他器官的癌症转移到肠道后,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引起腹泻,但相对肠道本身原发肿瘤导致腹泻的情况比例要低一些。 当出现连续几天拉肚子的情况时,若腹泻症状较轻,可先通过调整饮食,如暂时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油腻食物等观察;若腹泻严重,或伴有发热、血便、体重明显下降等报警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处理,而不要自行盲目判定是癌症等情况。

    2025-09-29 12:31:39
  • 肚脐周围硬硬的是宿便吗

    肚脐周围硬硬的不一定是宿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病变(如肠道肿瘤、肠粘连)、腹壁病变(如腹壁脂肪瘤、腹壁纤维瘤)、腹腔内其他病变(如肠道内蛔虫团块、腹腔内肿大淋巴结)等,发现后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若是宿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等改善,疾病因素导致则需相应规范治疗,儿童出现时家长更应重视尽早带其就医排查。 一、可能是宿便的情况 如果长期便秘,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的粪便,有可能在肚脐周围摸到较硬的团块。但这种情况通常还会伴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等表现。不过,仅通过肚脐周围硬硬的这一表现不能直接判定就是宿便,因为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类似现象。 二、非宿便的其他原因 1.肠道病变 肠道肿瘤:肠道的良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局部肠管增厚、肿块形成,从而在肚脐周围摸到硬硬的东西。例如结肠癌,肿瘤生长会使肠腔狭窄或形成肿块,可表现为肚脐周围发硬,还可能伴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家族肿瘤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 肠粘连:多有腹部手术史、腹腔炎症等病史,腹腔内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管粘连,粘连处可能形成较硬的团块或引起局部肠管的僵硬感,可在肚脐周围触及硬块,还可能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相关表现。 2.腹壁病变 腹壁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腹壁任何部位,包括肚脐周围,表现为局部质地较软但也可能因脂肪堆积较多而感觉较硬的肿块,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通常是偶然发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体型肥胖者相对更易出现。 腹壁纤维瘤: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可在腹壁出现硬性肿块,肚脐周围也可能累及,可伴有局部疼痛等不适,具体发病与遗传、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各年龄段都有发病可能。 3.腹腔内其他病变 粪块以外的肠道内容物积聚:如肠道内蛔虫团块,在儿童中相对较常见,尤其是卫生习惯不佳的儿童,蛔虫在肠道内聚集可能形成较硬的团块,可在肚脐周围触及,常伴有腹痛、食欲不振等表现。 腹腔内肿大的淋巴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比如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因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可在肚脐周围触及肿大、质地较硬的淋巴结,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当发现肚脐周围硬硬的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宿便导致,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增加运动量、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来改善。而对于疾病因素导致的情况,则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规范治疗。对于儿童出现肚脐周围硬硬的情况,家长更要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尽早带孩子就医检查,排查可能的病因。

    2025-09-29 12:29:23
  • 消化不好肚子胀气屁多怎么办

    消化不好肚子胀气屁多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进食量、选易消化食物)、适度运动(餐后适量活动、选适合运动方式)、腹部按摩(正确按摩方法)来改善,若调整后无改善可能由疾病引起,需就医检查排查,疾病导致则遵医嘱治疗,儿童情况需密切关注及时就医,优先非药物干预必要时药物治疗。 选择易消化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但要注意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水果可适当加热后食用,避免生冷刺激。同时,主食可选择粥、面条等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像小米粥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消化不好的人群。对于儿童,可将蔬菜做成泥状、水果制成果泥等,方便消化吸收。 适度运动 餐后适量活动:饭后不要立即坐下或躺下,可进行一些轻度活动,如散步。一般餐后半小时左右开始散步,每次15-30分钟,速度适中。成年人通过散步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胀气。对于老年人,散步时间可适当缩短,但也要坚持,能改善消化功能。儿童饭后散步要注意安全,家长可陪同,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肚子胀气屁多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还可以进行瑜伽等舒缓的运动,通过身体的伸展和呼吸调节来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胃肠痉挛等问题,加重不适。对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的人群,运动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腹部按摩 正确按摩方法: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对于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家长可双手搓热后以合适的力度为孩子按摩腹部。成年人若有胃肠疾病,如胃溃疡,按摩时要注意避开疼痛部位或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按摩。 就医检查与治疗 排查疾病因素:如果通过上述调整后,肚子胀气屁多的情况仍没有改善,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炎、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等。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出现持续哭闹、呕吐、腹泻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肠道感染等疾病。 针对疾病治疗:如果是疾病导致的,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例如,若是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若是胃肠功能紊乱,可能会给予调节胃肠动力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尤其是儿童用药,更要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在必要时才考虑药物治疗。 总之,消化不好肚子胀气屁多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适度运动、腹部按摩等非药物方法进行改善,若情况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排查疾病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09-29 12:28:15
  • 消化道出血如何护理

    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情况)、体位护理(一般体位和平卧抬高下肢、休克时休克卧位)、饮食护理(急性期禁食、出血停止后逐步过渡饮食)、心理护理(安抚情绪)、口腔护理(保持清洁)、皮肤护理(预防压疮、保持清洁)。 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质和量。若呕吐物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呈柏油样黑便且量较多,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同时,记录患者每次呕吐量和排便量,以便评估出血量。比如,一次呕吐量超过200ml且为鲜红色,或1次排便量超过500ml呈暗红色血便,都需高度重视。 体位护理 一般体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适当抬高,这样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若患者有呕血,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儿科患者,要确保其体位舒适且安全,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窒息等意外情况发生。 特殊情况体位:如果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采取休克卧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 饮食护理 急性期饮食: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应禁食,使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防止食物刺激加重出血。对于儿科患者,要保证其在禁食期间的营养支持,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出血停止后的饮食:出血停止24-48小时后,可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之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再恢复到正常饮食。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如粗粮、辣椒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过渡更要缓慢,且要注意营养均衡。 心理护理 情绪安抚: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因突然发病、大量出血等情况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加重出血。医护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例如,耐心向患者说明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控制出血,消除其不必要的担忧。对于儿科患者,要安抚患儿家属的情绪,通过与家属的良好沟通,间接给予患儿心理支持。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由于呕血或便血后,口腔内会有异味,且血液等物质残留可能会滋生细菌,所以要做好口腔护理。每天至少进行2-3次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对于昏迷患者,更要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皮肤护理 预防压疮:患者长期卧床,皮肤易受压,尤其是骨隆突处。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对于儿科患者,因皮肤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避免皮肤受到污染,若有污染应及时用温水清洗干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025-09-29 12:25:48
  • 大便带血警惕六种病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带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痔疮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等致便后滴血等;肛裂因便秘等致肛管皮肤破裂出血伴剧痛;直肠息肉因遗传或炎症刺激致无痛性便血;结直肠癌因多种因素致大便带血伴黏液;溃疡性结肠炎因免疫等因素致黏液脓血便伴腹痛等;细菌性痢疾因痢疾杆菌致黏液脓血便伴发热等。 一、痔疮 原因:痔疮是引起大便带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当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淤血并肿大时,排便过程中粪便摩擦可导致痔核表面的黏膜破损出血。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痔疮的风险。例如,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这会导致腹压增加,进而影响直肠静脉回流,容易诱发痔疮,出现大便带血,通常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 二、肛裂 原因:肛裂是肛管皮肤的破裂或撕裂,主要是由于便秘、大便干结等原因,排便时用力过度,使肛管皮肤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引起出血。肛裂导致的大便带血,血色鲜红,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会出现长时间的肛痛。这种情况在儿童和成年人中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儿童,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容易出现便秘,从而引发肛裂。 三、直肠息肉 原因: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例如,长期的肠道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直肠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当息肉表面的黏膜受到粪便摩擦时,就容易引起出血,一般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血液常附着在粪便表面,量较少。儿童也可能患有直肠息肉,需要引起重视。 四、结直肠癌 原因: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饮食习惯(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组织会逐渐溃烂、出血,从而导致大便带血,血色可为鲜红、暗红或混有黏液。结直肠癌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例如,长期高热量、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增加,容易诱发结直肠癌。 五、溃疡性结肠炎 原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肠道微生物环境等有关。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而引起出血,大便带血常伴有黏液脓血便,同时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 六、细菌性痢疾 原因: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大便带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容易流行。

    2025-09-29 12:23: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