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良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男,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医学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专业28年,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擅长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 脾大的症状

    脾大的症状多样,包括压迫相关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血液系统相关的贫血表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以及原发病相关症状,若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有相应感染症状,若由血液系统疾病导致有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症状,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原因并治疗。 一、压迫相关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脾大可能压迫胃肠道,导致患者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例如,当脾脏增大压迫胃时,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使患者进食后感觉腹部饱胀,不想进食。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如果是儿童,可能会表现为挑食、食量明显减少;对于成年人,可能会长期存在消化不良的表现。 呼吸困难:严重脾大时,可能会向上压迫胸腔,影响肺部的正常扩张,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能会加重。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在玩耍后更容易出现气促;老年人由于本身肺功能可能就有所下降,脾大引起的呼吸困难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比如上下楼梯时会明显感觉气不够用。 二、血液系统相关症状 贫血表现:脾大可能会导致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的血细胞,从而引起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在儿童中,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成年人则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感到疲劳,影响工作效率。不同性别在贫血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由于生理特点,在月经失血的基础上,脾大引起的贫血可能会更加明显。 出血倾向:脾功能亢进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等,从而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皮肤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成年人则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鼻出血或牙龈出血不易止住的情况。 三、原发病相关症状 感染性疾病相关症状:如果脾大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对于疟疾引起的脾大,患者可能有周期性发热、寒战等表现。不同年龄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症状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发热可能较为明显,且可能伴有咽峡炎;成年人感染疟疾时,发热的周期性可能相对典型,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症状: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大,如白血病,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发热、骨痛、肝大等症状;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有面色蜡黄、发育迟缓等表现。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会频繁发热,且体温不易退下,同时可能出现骨骼疼痛影响活动;地中海贫血儿童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出现面色改变等典型表现。 脾大的症状因个体差异以及引起脾大的原发病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脾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3:44:06
  • 拉血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拉血便的原因涵盖消化道疾病相关,如痔疮致便后滴血等、肛裂伴剧痛便血、结肠直肠息肉无痛性鲜红便血、溃疡性结肠炎黏液脓血便等、结直肠癌伴大便习惯改变等、小肠疾病致便血黑便等、感染性疾病如菌痢脓血便、阿米巴痢果酱样脓血便,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需警惕先天及感染因素、老年人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等恶性病变、孕期女性易因腹压增高发痔疮、有肠道手术史人群需结合手术史排查并发症导致的拉血便。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1.痔疮:是引起拉血便的常见原因,多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静脉可导致出血,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厕纸上有鲜血,一般无疼痛(内痔),部分患者伴肛门肿物脱出。 2.肛裂:多见于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的溃疡,排便时干硬粪便刺激裂口引起剧痛,同时伴便血,便血特点为粪便表面附有少量鲜血或便后滴血,量较少。 3.结肠、直肠息肉:儿童相对多见,多为单发或多发息肉,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可附着于大便表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 4.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常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病情呈慢性迁延过程,与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 5.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组织破溃出血可导致便血,血色暗红或鲜红,常伴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形状变细、消瘦等症状。 6.小肠疾病:如小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破溃出血,表现为便血或黑便,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另外,小肠血管畸形等血管性病变也可引起拉血便。 7.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脓血便,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等症状,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粪便多呈果酱样脓血便,有特殊腥臭味,患者多有腹痛、腹泻等表现。 二、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1.儿童:儿童拉血便需警惕结肠、直肠息肉等先天因素,还可能与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肠炎)有关,因儿童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易受病原体侵袭,且需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等情况,若出现拉血便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2.老年人:老年人拉血便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等恶性病变,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发生率升高,同时需考虑是否存在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恶变可能)等,应及时进行结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3.孕期女性:孕期女性腹压增加,易诱发或加重痔疮,从而导致拉血便,同时需注意与肠道其他病变鉴别,因孕期特殊生理状态,检查及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 4.有肠道手术史人群:肠道手术后可能出现肠道粘连、吻合口病变等并发症,从而引起拉血便,需结合手术史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排查是否存在术后肠道出血等情况。

    2025-10-16 13:43:01
  • 大便球状是怎么回事

    大便呈球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有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够;生活习惯方面有缺乏运动、排便习惯不良;疾病方面有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药物方面有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因素影响下有不同表现,如老年人易患肠道肿瘤,儿童可能因感染患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一、饮食因素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具有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的作用。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肠道内粪便缺乏足够的水分和体积刺激,就容易形成球状大便。例如,长期偏好精细加工食物的人群,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左右,儿童根据年龄不同也有相应的适宜摄入量范围,如学龄儿童每天约20克左右。 水分摄入不够:人体若水分摄取不足,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导致大便干结,呈球状。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饮水少出现此情况,比如老年人因口渴感减退,若不主动多饮水,就易发生;儿童若玩耍时忘记喝水,也可能导致大便球状。 二、生活习惯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形成球状大便。不同年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就较易出现大便球状的情况。 排便习惯不良: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长时间抑制排便反射,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呈球状。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一些人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常常错过正常排便时间,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大便球状问题。 三、疾病因素 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性状改变。例如,肠道肿瘤可能会阻塞肠道,使粪便通过受阻,进而形成球状大便;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也可能影响肠道的吸收和蠕动功能,导致大便异常。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疾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肠道炎症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出现大便球状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此类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年人患病则会出现代谢减慢、大便异常等多种表现。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大便干结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剂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大便干结呈球状。不同人群因疾病治疗需要服用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大便性状改变这一副作用,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大便情况。

    2025-10-16 13:41:33
  • 胃出血严重吗

    胃出血严重程度需综合出血量、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判断,轻度胃出血出血量少、表现较轻但老年人需谨慎;中度胃出血有黑便、头晕心慌等症状,不良生活习惯等会影响恢复;重度胃出血有呕血、休克等表现,可危及生命,特殊人群如肝硬化、老年人、儿童出现重度胃出血风险或预后不同,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一、轻度胃出血情况 1.出血量少的表现:若胃出血量较少,患者可能仅有黑便,而无明显的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例如,一些因饮食刺激导致胃黏膜少量出血的情况,通过调整饮食、休息等,出血可能自行停止,这种情况相对不严重。从出血量角度看,每日出血量在5-10ml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此时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及时去除诱因,一般预后较好。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轻人,若既往无严重基础疾病,轻度胃出血通过规范处理后恢复较快;但对于老年人,即使是轻度胃出血,也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出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可能在轻度出血时就出现病情变化。 二、中度胃出血情况 1.出血量与症状表现:当胃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时,可出现黑便,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心慌等症状。此时需要引起重视,若不及时处理,出血量可能进一步增加。从病情发展角度,中度胃出血若未能有效控制,可能向重度发展。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本身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胃黏膜损伤,不利于胃出血的恢复。 2.不同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女在中度胃出血时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况的变化,对胃出血的耐受和恢复有一定影响,需要更加关注身体的整体调节。 三、重度胃出血情况 1.大量出血表现:当胃出血量较大时,如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患者可出现呕血、头晕、心慌、乏力加重、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种情况非常严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重度胃出血可能由胃溃疡穿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严重疾病引起。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胃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病情凶险。 2.特殊人群重度胃出血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发生重度胃出血的风险更高,且预后相对较差。老年人在重度胃出血时,由于器官功能衰退,机体的代偿能力下降,对休克等严重情况的耐受能力更弱,救治难度更大。儿童出现重度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等严重疾病相关,需要紧急处理,且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得病情变化更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胃出血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出血量、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一旦出现胃出血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明确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025-10-16 13:40:42
  • 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维持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如体位、饮食、体重管理;药物治疗有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强,适用大多患者)和H受体拮抗剂(抑酸弱,适用轻中度患者);维持治疗因易复发需进行,方案分按需和低剂量维持;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科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者,有风险需评估。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对于夜间反流严重的患者,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反流,尤其适用于所有年龄段有反流症状的人群,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这一措施有助于降低睡眠时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饮食:避免食用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食物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饮食注意要点,例如儿童应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零食,成人则需注意减少晚餐过饱及睡前加餐等情况。同时,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增高对反流的影响。 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人群应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控制体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成人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有氧运动等。 二、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环节-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分泌,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常用药物。例如奥美拉唑等PPI,能有效缓解烧心、反流等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炎症的愈合。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应谨慎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2.H受体拮抗剂(HRA)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组胺与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结合,减少胃酸分泌,但其抑酸作用较PPI弱。如西咪替丁等,可用于轻至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 适用人群:适用于轻至中度症状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三、维持治疗 1.必要性:反流性食管炎容易复发,尤其是停药后,所以需要维持治疗。对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维持治疗的方案有所不同。 2.方案选择: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PPI按需治疗或低剂量PPI维持治疗。例如病情较轻且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可考虑按需治疗,而病情较重或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低剂量PPI维持治疗。 四、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包括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更谨慎的评估。 2.手术风险:手术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反流复发等,不同年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不同,需要综合考虑。

    2025-10-16 13:38: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