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良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男,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医学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专业28年,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擅长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 慢性胆囊炎查什么项目

    慢性胆囊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可初步判断炎症反应,肝功能检查能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肝脏功能情况;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是常用筛查手段,CT可更清晰显示情况,MRCP能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形态;其他检查口服胆囊造影可观察胆囊浓缩和排空功能但应用相对较少,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慢性胆囊炎患者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若合并急性发作时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相应增高,通过血常规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情况。 2.肝功能检查: 血清胆红素:慢性胆囊炎若合并胆管梗阻等情况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可升高,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 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可能会有轻度升高,因为胆囊与肝脏关系密切,胆囊炎症可能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 碱性磷酸酶(ALP):当胆道有梗阻时,ALP可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是慢性胆囊炎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胆囊的大小、壁厚薄、是否毛糙,胆囊内有无结石等情况。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小于3mm,慢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可增厚,多数患者伴有胆囊结石。通过超声还能了解胆囊的收缩功能,若胆囊收缩功能差也支持慢性胆囊炎的诊断。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腹部超声检查操作相对简便,无辐射,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注意适度充盈膀胱等准备工作以更好显示胆囊等结构;老年患者检查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体位等。 2.CT检查: 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结构,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等情况有一定价值。能发现超声不易察觉的小结石等病变。但CT有一定辐射,一般在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考虑进行CT检查。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严格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CT检查。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能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对于判断胆道有无梗阻、胆囊与胆管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对于怀疑有胆道梗阻等复杂情况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可选择MRCP检查。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MRCP检查相对无创,能较好地获取胆道系统的影像信息。 三、其他检查 1.口服胆囊造影: 通过口服造影剂,观察胆囊的浓缩和排空功能。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浓缩功能减退,排空延迟。但该检查现在应用相对较少,因为有一定辐射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肝功能等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超声等检查不能明确胆囊功能时可能会考虑使用。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来评估是否适合进行口服胆囊造影检查。

    2025-10-16 13:13:55
  • 便秘症状表现

    便秘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排便频率减少,如成年人每周排便少于3次、儿童排便间隔明显延长;粪便性状改变,如干结呈羊粪状或硬球状、较粗;排便困难相关表现,如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感;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精神心理症状及对特殊人群的不良影响等。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一般每天排便1-2次或1-2天排便1次,而便秘患者排便频率明显减少,可能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排便费力、排出困难。对于儿童来说,若排便间隔时间较以往明显延长,也可能提示便秘。例如,原本每天排便的儿童,突然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一次。 粪便性状改变 粪便干结,呈羊粪状或硬球状,这是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比如,排出的粪便像一颗颗小硬球,难以排出。同时,粪便可能会较粗,部分患者排便时会感觉粪便堵塞在肛门口,难以排出。 排便困难相关表现 排便费力:患者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腹部肌肉紧张,长时间用力后可能会感到疲惫。例如,排便时满脸通红,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排出少量粪便。 排便不尽感:排便后仍感觉肠道内有粪便未排净,还想再次排便,但实际上可能无法再次排出更多粪便。这种情况在一些慢性便秘患者中较为常见。 肛门直肠梗阻感:患者自觉肛门直肠部位有堵塞感,阻碍粪便排出,即使有便意也难以顺利排便。 其他伴随症状 腹痛:部分便秘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多为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不一。这是因为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导致肠道蠕动异常或肠道痉挛引起。例如,左下腹可能会有隐痛,排便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便秘持续存在,腹痛可能会反复出现。 腹胀:由于粪便长时间积聚在肠道内,肠道内气体和粪便无法正常排出,患者会感到腹部胀满不适。尤其在进食后,腹胀可能会加重。比如,患者感觉肚子鼓鼓的,食欲不振。 恶心、食欲减退:长期便秘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食欲减退的症状。这是因为肠道内积聚的粪便产生的毒素等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 精神心理症状:长期便秘可能会对患者的精神心理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例如,一些慢性便秘患者由于长期受排便问题困扰,会出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长期便秘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发育,导致性格变得内向、敏感等。在老年人中,长期便秘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为排便用力时会导致腹压升高,进而引起血压波动等情况。比如,老年人本身有高血压,用力排便时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025-10-16 13:12:34
  • 身上冷拉肚子怎么办

    身上冷拉肚子可能由腹部着凉、饮食不洁、感染等引起,一般可通过保暖、调整饮食应对,儿童、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若拉肚子频繁、持续不缓解、发热、严重腹痛或血便等需及时就医。 一、明确原因 身上冷拉肚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着凉、饮食不洁、感染等。腹部着凉会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拉肚子,同时身体散热增加会感觉身上冷;饮食不洁可能引入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肠道感染,出现拉肚子伴随身体发冷的情况。 二、一般应对措施 1.保暖 对于腹部着凉导致的身上冷拉肚子,要注意增添衣物,尤其是腹部、脚部的保暖。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每次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能起到温暖胃肠道、缓解胃肠道痉挛的作用,从而减轻拉肚子的症状。 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应尽快转移到温暖的室内,保持身体的体温,减少热量散失。 2.调整饮食 拉肚子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以选择喝一些温热的米粥,米粥容易消化,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且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拉肚子的情况。 适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喝一些温盐水,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拉肚子比较严重,还可以喝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调配,以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身上冷拉肚子时,保暖要更加细致。要注意头部、手部等部位的保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饮食方面,要确保食物的卫生和温度适宜,避免给儿童食用变质或过凉的食物。如果儿童拉肚子伴有呕吐、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防止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问题,因为儿童脱水的风险相对较高。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上冷拉肚子时,保暖同样重要,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饮食上,要选择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软面条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拉肚子可能导致身体更加虚弱,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若拉肚子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腹痛加剧等,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拉肚子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这些基础疾病。 四、就医情况判断 如果身上冷拉肚子伴有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拉肚子频繁,一天超过10次以上,且大便呈水样,同时身上冷的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 2.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8.5℃,并且伴有身上冷、拉肚子。 3.伴有严重的腹痛,疼痛难以忍受,或者出现血便等情况。 身上冷拉肚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保暖、调整饮食等一般措施缓解症状,同时要关注特殊人群的情况,出现严重情况及时就医。

    2025-10-16 13:11:55
  • 打嗝还拉肚子怎么办

    打嗝拉肚子可能由胃肠型感冒、饮食因素、腹部着凉等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当症状严重、特殊人群症状不改善或出现相关严重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胃肠型感冒 原因: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可同时累及胃肠道和呼吸道。儿童、免疫力较低人群更易患。患者除打嗝、拉肚子外,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处理: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等。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可对症处理,若拉肚子严重可使用蒙脱石散等药物保护胃肠黏膜,打嗝明显可尝试深呼吸等简单方法缓解。 (二)饮食因素 原因: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大量进食冰淇淋、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偏好不同,儿童可能因家长喂养不当摄入不合适食物,成年人可能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 处理:调整饮食,避免再食用上述不良食物。拉肚子时可暂时禁食数小时让胃肠休息,然后逐渐恢复清淡饮食。打嗝可通过喝温水、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 (三)腹部着凉 原因: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如夜间睡眠腹部未盖好被子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因腹部着凉出现症状。 处理: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拉肚子不严重时可通过腹部保暖缓解,打嗝也可能随之改善。 二、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拉肚子时要密切观察尿量,防止脱水。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腹部着凉时要注意保暖用品的安全性,如热水袋温度不能过高。 应对:若儿童打嗝拉肚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拉肚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影响基础疾病控制。腹部着凉可能加重原有心血管等系统的负担。 应对:老年人出现打嗝拉肚子时要更关注整体状况,及时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必要时住院观察治疗,在饮食调整上要更加谨慎,遵循医生制定的个性化饮食方案。 三、何时需要就医 当打嗝拉肚子症状严重,如频繁剧烈拉肚子,每天排便次数超过10次以上,或出现大量水样便;打嗝持续不缓解且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其他严重不适;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以上)不退;以及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症状持续不改善或出现精神差、脱水表现(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哭时无泪等)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10-16 13:10:55
  • 怎样治疗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药物治疗如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H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抑制胰酶活性药物;病因治疗如胆源性胰腺炎考虑内镜或手术、酒精性胰腺炎需戒酒;并发症治疗如感染选合适抗生素、假性囊肿根据情况处理,需个体化制定方案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病情变化较快,需更频繁地监测;老年患者也需加强监护,因为其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可能更易恶化。 2.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等症状。儿童患者需注意胃肠减压管的护理,避免脱出等情况;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3.补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儿童要注意按公斤体重计算补液量,老年患者需考虑心肾功能情况,防止补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等。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胰液分泌药物 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作用更强且持久,从而减少胰液分泌。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儿科剂量标准;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抑制胰酶活性药物:如加贝酯等,可抑制胰蛋白酶等的活性,减轻胰腺自身消化。儿童使用此类药物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三、病因治疗 1.胆源性胰腺炎:如因胆石症等引起,若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内镜下取石或手术治疗。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病因明确后处理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老年患者若有手术指征,要评估其手术耐受性等。 2.酒精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戒酒。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包括老年和成年患者,戒酒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胰腺炎的复发等。 四、并发症的治疗 1.感染:若发生胰腺感染等,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儿童和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适合儿童或老年特点的抗生素。 2.假性囊肿:较小的假性囊肿可能自行吸收,较大的假性囊肿可考虑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儿童假性囊肿的处理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及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2025-10-16 13:10: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