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良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男,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医学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专业28年,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擅长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 做胃镜需要空腹吗

    做胃镜通常需空腹,一般要求成人检查前6-8小时禁食、4小时内禁饮,儿童禁食禁饮时间依年龄有别,老年人、儿童、胃部手术后患者等特殊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均为保证胃镜观察视野清晰、准确判断病情。 一、空腹的具体要求 禁食:成人一般需禁食固体食物6小时以上,比如检查安排在上午,前一天晚上8点后就不要再进食米饭、面条等主食类食物,但可以少量饮用清水。儿童的话,年龄越小禁食时间可能相对更严格,一般1岁以内婴儿可能需要禁食4-6小时,1-3岁儿童禁食4-5小时,3岁以上儿童可参考成人标准适当调整,但总体也是要保证胃内基本排空。 禁饮: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检查前4小时内都不能饮用任何液体,包括水、饮料、牛奶等。不过,如果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降糖药,检查当天清晨可以用少量清水送服药物,但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二、特殊人群的空腹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衰退等情况,更要严格遵守空腹要求。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在禁食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低血糖等情况,如有必要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禁食开始的时间,但总体还是要以保证胃镜检查视野清晰为前提。 儿童:儿童做胃镜时空腹要求同样重要,而且儿童可能对禁食禁饮的耐受程度较差,家长要配合医生做好安抚工作,让儿童尽量遵守空腹规定。对于一些不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此时麻醉医生会根据儿童的体重、身体状况等评估麻醉风险,并严格把握禁食禁饮时间,以确保麻醉安全。 胃部手术后患者:胃部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各不相同,做胃镜前的空腹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手术情况和医生评估来确定。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可能需要更谨慎地安排禁食禁饮时间,医生会综合考虑胃内残留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胃镜检查以及具体的空腹要求。

    2025-10-16 11:38:19
  • 拉肚子想呕吐怎么办最快的方法

    拉肚子想呕吐时需立即找舒适处休息减少活动量,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少量多次进食,及时补充水分可饮口服补液盐或简易补液液且儿童老人补液有相应注意,若非药物措施后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出现严重脱水、剧烈腹痛、高热等情况需立刻就医。 一、休息调整 立即找舒适的地方休息,减少活动量,让胃肠得以放松,减轻其工作负担,利于缓解拉肚子想呕吐的不适状况,尤其要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 二、饮食调控 1.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暂时摒弃油腻、辛辣、生冷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可优先食用米汤、稀粥、藕粉等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品,这类食物能为身体补充能量,且对胃肠刺激小,有助于减轻胃肠消化压力。 2.控制进食量:采取少量多次的进食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让胃肠逐步恢复正常消化功能。 三、补充水分 1.饮用补液液:频繁拉肚子和呕吐易引发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可适量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其能科学补充身体流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若无法获取口服补液盐,也可在温开水中少量加入食盐和白糖调配简易补液液,但要注意浓度不宜过高,以防加重胃肠负担。 2.儿童补液注意:儿童出现拉肚子想呕吐情况时,补液需格外谨慎,要按儿童体重比例精准控制补液量,以少量多次饮用为宜,防止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加重或水中毒等问题。 3.老人补液注意:老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补液时应缓慢小口饮用,避免因快速大量饮水导致呛咳,同时密切关注饮用后的反应。 四、及时就医情况 若采取上述非药物措施后症状仍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比如出现严重脱水表现(像眼窝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变差、尿量显著减少、精神萎靡不振等)、伴有剧烈腹痛、高热不退等状况,需立刻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依据具体病情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止吐、止泻等药物进行干预,但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优先以安全的非药物措施为先来缓解症状。

    2025-10-16 11:36:55
  • 总胆汁酸偏高的危害

    总胆汁酸偏高会带来多方面危害,对肝脏本身可致肝细胞病变、增加纤维化等风险,影响不同年龄人群肝脏;影响消化系统致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基础胃肠道疾病者症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联,不同性别及有家族史者受影响不同;孕妇总胆汁酸偏高会影响胎儿致宫内缺氧、生长受限等,孕妇需及时就医监测。 消化系统相关危害 总胆汁酸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总胆汁酸偏高会影响脂肪的消化过程,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的一系列问题。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本身就可能存在脂肪消化吸收相关的代谢风险,若此时总胆汁酸偏高,会进一步加重消化系统的不适。对于患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等,总胆汁酸偏高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胃肠道症状,因为胆汁酸的异常会影响胃肠道的内环境稳定。 对心血管系统潜在影响 有研究发现,总胆汁酸偏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关联。总胆汁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不同性别方面,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性别差异是导致总胆汁酸偏高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关键因素,但不同性别的个体对心血管系统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例如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脂质代谢等,若此时总胆汁酸偏高,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不良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总胆汁酸偏高会增加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管理。 对胎儿及孕妇的特殊危害 在孕妇群体中,总胆汁酸偏高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总胆汁酸偏高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生长受限等情况。这是因为胆汁酸代谢异常会影响胎盘的功能,进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交换。处于孕期的女性,其身体的生理状态特殊,总胆汁酸偏高对胎儿的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孕妇若发现总胆汁酸偏高,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监测,以保障胎儿的正常发育。

    2025-10-16 11:35:35
  • 上吐下泻恶心反胃想吐拉稀+食物中毒怎么治疗

    食物中毒非药物干预需停止摄入可疑食物、补充水分电解质及休息调整,就医指征为呕吐腹泻严重、伴随高热、大便异常、意识改变时需及时就医,儿童易脱水要密切观察表现且勿用成人药,老年人防基础病加重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制定方案。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停止摄入可疑食物:立即停止食用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避免进一步加重胃肠道刺激。 2.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轻度中毒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以补充因呕吐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儿童需注意按体重准确补充补液盐溶液,避免脱水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老年人则需根据身体状况适量补充,防止心脏等器官负荷过重。 3.休息调整:保证充足休息,让胃肠道得到恢复的时间,减少活动量,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二、就医指征 1.呕吐腹泻严重:若出现剧烈呕吐且无法进食进水、腹泻次数频繁(如1日腹泻次数≥10次)且量多,可能导致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就医。 2.伴随高热:体温≥38.5℃持续不退,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性因素,需就医明确病因并处理。 3.大便异常:大便带血、呈脓血便等情况时,可能是较为严重的肠道感染表现,应尽快就医。 4.意识改变:出现意识模糊、精神萎靡等情况,可能是脱水或中毒加重影响神经系统,需立即就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食物中毒时,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一旦发现儿童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补液。同时,儿童应避免自行使用成人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食物中毒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因此老年人发生食物中毒后,应谨慎处理,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药物,需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情况后制定治疗方案。

    2025-10-16 11:34:02
  • 大便棕红色又不像血是怎么回事

    大便棕红色又不像血可能由饮食、药物、疾病因素导致。饮食方面,食用大量红心火龙果或深色食物会致大便棕红色;药物方面,服用铋剂会因形成硫化铋使大便呈棕红色;疾病方面,消化道溃疡、肠道炎症等可能让大便颜色变为棕红色,不同年龄人群各因素影响及处理有别。 摄入大量深色食物:比如大量食用黑木耳、紫甘蓝等深色蔬菜,其中的色素成分可能会使大便颜色发生改变,呈现棕红色。不同年龄段人群因饮食结构不同,摄入深色食物的情况有差异,如儿童可能相对较少主动大量食用这类深色蔬菜,若出现这种情况,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观察大便颜色变化。 药物因素导致大便棕红色又不像血 服用铋剂:像枸橼酸铋钾等铋剂药物,服用后在胃肠道内会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铋,使大便呈现棕红色。不同年龄人群服用铋剂后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在停止服用铋剂后,大便颜色会逐渐恢复。对于儿童,使用铋剂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服用铋剂后的大便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疾病因素导致大便棕红色又不像血 消化道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在病情较轻时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出血导致黑便等典型表现,而可能出现大便颜色改变为棕红色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患消化道溃疡的情况不同,儿童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因感染等因素引发的可能。对于成年人,若出现大便棕红色又不像血且伴有上腹部疼痛等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对于儿童,若出现类似情况,要考虑感染等多种因素,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肠道炎症:如轻度的肠炎,肠道黏膜受到一定刺激,可能会出现大便颜色异常为棕红色。不同年龄人群肠道炎症的诱因不同,儿童可能因感染病毒、细菌等引起肠道炎症,成年人可能因饮食不洁、应激等因素导致。对于儿童肠道炎症导致的这种情况,要注意补液,避免脱水,同时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成年人则要注意调整饮食,必要时就医治疗。

    2025-10-16 11:30: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